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作者5月14日在领教商学堂所做线上演讲的第一部分:

至少从2016年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世界有点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从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到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几乎每天都有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而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事情的后果正在间接直接地落到中国人身上,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些似乎很突然的变化,无论是对互联网行业的整顿还是提倡共同富裕,其实也都有深刻的国际背景。

接下来我会分析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现象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和原因:

第一, 全球化产生的利益分化,各国面临再分配难题

我们目前强调的共同富裕,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面临着需要检讨的地方。

全球化在全球性的配置资源方面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整体上看,全球的整体利益、GDP、经济发展,都受益于全球化。

但是利益的分配是不均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群体,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华尔街、硅谷和好莱坞,这三个地方是全球化的标志,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华尔街的投资人,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找那些有利可图的投资标的;好莱坞的影片可以在全球各地的电影院上映;硅谷的科技公司,拥有了来自全球的用户群体。这些人群和产业肯定是全球化的拥护者,因为他们的商品是要卖到全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越深入,他们获益越大。

另外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名人明星,他们原来可能只在美国赚钱,现在可以到全世界去,诸如福山、亨廷顿、基辛格这些学者的著作也都可以卖到全世界;到中国来做一场演讲,收入就是几十万等等。这些人自然认为全球化非常好。

但是,对于美国铁锈地带的蓝领工人而言,本来一家人的生计就靠这个制造业工厂,一个人高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谋一个工作,有不错的福利和薪水,让家人能过上中产生活,每年还能去度假,让子女上大学等等。从二战之后,一直到2000年左右,基本都是相安无事,好几代人都这样过来了。

突然有一天,这些工厂没有了,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去,那这些人该怎么办?

你说让他们去学习,去提升自己,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现在美国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士学位的话,很可能就无法参与到高端产业里面。因为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入行的门槛比较高,要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要求。前些年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和妻子、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妮·凯斯一起写的《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做不了高端产业,剩下的选择就是大量低端的服务业岗位,很多是零工经济,没有固定的雇佣关系,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薪水跟以前完全不能比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对一个机构的认同感,都已经荡然无存了。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个出生在铁锈地带,后来成为精英的人写的。你能够从书看到,铁锈地带的生存状况,以及居民的精神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是一个例子,欧美老牌发达国家也都基本面临这个问题,虽然国家整体的GDP在增长,经济在发展,但蛋糕大部分都被某些群体切掉了,其他人得不到什么好处,反倒原来有的东西,现在还没有了。

这些人就对全球化产生质疑,欧美民粹主义的上升,其实跟这个现象是有非常大的一个联系。所以再分配,现在是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难题,如何更均衡地分蛋糕,平息人们的失落感和怒气,是一个大课题。

其次,新一轮科技革命还未出现,全球经济陷入存量搏杀

过去十来年,移动互联网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科技公司刚出现的时候,是改变世界的一股新锐力量,现在越来越变成了一个既得利益者。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今美国民间对于科技公司的不满已经非常明显。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扎克伯格,原来的Facebook、如今的Meta的老板,去年被媒体评为“美国的第一恶人”。

(扎克伯格;图/REUTERS)

扎克伯格的太太普里西拉·陈是华人,原来在旧金山公立医院工作,前几年,扎克伯格夫妇想要捐7500万美元给这个医院,条件是让医院以他们夫妇两个人的名字命名至少50年。原本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但是这件事却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医护人员和市民不断抗议,最后旧金山市议会还通过了决议,不同意改名。

此外还有谷歌,原来的slogan是“不作恶”,一度被人广为称道,现在谷歌已经改了slogan,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包括公司内部的性骚扰问题、打压竞争对手等等。

近些年,美国一句话叫“对苹果有利的未必对美国有利”,这句话对应的是通用汽车总裁威尔森1953年的讲的“对通用有利的就对美国有利。”因为通用在美国,最高峰的时候曾雇佣了几十万人,而且员工薪水很高,企业的发展惠及了很多美国人。

但是,对苹果有利的,是不是对美国有利?或者说对谷歌有利的,是不是对美国有利?这是一个问题。因为这类的科技大公司,虽然创造了很多价值,但是他们雇佣的人数非常少,谷歌雇佣了几万人,已经算很多了,所以受益的人也比通用少了很多。

而且科技大公司雇佣税务专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在不同国家设置分公司和子公司,几乎可以不交税。这也是科技公司在美国民怨很大的原因,当年的屠龙少年,现在变成了恶龙。

我们国内近些年对于科技公司的政策变化,实际上不是中国才有的。至少在美国,有些企业家的遭遇跟中国科技企业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近一二十年,很多时候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世界经济。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到顶的状态,而且多少有点压制竞争的意思。

那么下一轮的科技革命在哪里?如何做增量?大家经常讲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前景不是特别明朗。

(四次工业革命;图/wiki)

我们回顾前面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新都会有一些标志性产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蒸汽机,后来的飞机、汽车、电脑……如果我们将会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标志性产品是什么?我们现在还看不到。

另一方面,前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都有能源方面的大变化。反观当下,现在的锂电池在基础研发的方面,还没有根本性突破,在实际使用中,仍然需要把很多锂电池绑在一块,跟100年前刚出现时相比,在效率方面没有大的飞跃。

也有人在探索新的材料,是不是有可能替代锂?但仍然没有很清晰的方向。

另外还有储能的问题。去年欧洲出现了停电现象,出现能源价格上涨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近些年一直在推动能源的转型,要做清洁能源,很大比例是风能。但是在去年,欧洲的风力下降得很厉害,导致这部分的供电不足。从中也可知,眼下新能源的效率和可靠性,还是比不上传统能源,那么能源转换是否能够实现,也是一个大问题。而当风能充足的时候,电能储存的电池技术也还没能够解决,仍然是一个卡脖子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还有芯片的问题。

目前芯片的生产已经到了一个物理极限。现在台积电已经做到3nm制程的芯片,据说到了2nm就已经是芯片的物理极限,再往下就没法做了,会有量子隧穿的问题,接下来芯片技术要往哪里去?

现在也还是在研发之中,在尝试使用新材料,不是使用硅基,但现在也都没有成型。

所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到现在,至少还没有到可以应用并大规模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所以现在全球经济陷入到一个存量搏杀的阶段,很多时候,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

第三个原因,美国相对衰落,群雄并起

由于美国的相对衰落,导致目前国际局势有一点群雄并起的感觉。美国的问题,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两个美国”现象。

最近我看了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美国原来的一位农业部长,讨论的是近期美国关于堕胎法案一事,最高法院很有可能从联邦层面取消堕胎权利,以后就变成各个州的事情。围绕着这件事情,美国社会现在也是打得不可开交。所以这篇文章就指出,目前美国在经历的这类观念上的“内战”,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大量的精力都放在内斗上面。

近些年,美国社会内耗非常严重,除了国防外交这些大的层面大家比较一致之外;在社会、经济层面,这个国家几乎变成了两个群体,南辕北辙,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左派跟右派听不同的音乐,去不同的餐厅,看不同的书……不仅观点不一致,甚至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一致了。

有问题不怕,美国历史上类似的乱象也经历过好几次,诸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镀金时代”,也分化得很厉害,但是后来有了老罗斯福的改革。193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萧条,之后小罗斯福推出新政,改变了美国政府在国家中的角色。

为什么1929年大萧条会那么厉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那之前,美国在经济上基本遵循的是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政府不干预经济,强调自由竞争;一旦出现危机,就让市场自己去调节,也没有针对中下层失业人士的救助措施,导致那次经济危机特别厉害。

后来,小罗斯福上台之后,奉行凯恩斯主义,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建设公共工程,人为制造就业机会;同时发展工会,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等等,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

在以上的每一次危机中,美国都出现了一个领袖人物,力挽狂澜,缓和了危机,同时还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代约翰逊推出了“伟大社会”,尼克松时期也做了很多改革,这些改革本质上就是一种再分配,就是把钱从既得利益者的口袋中掏出来一点,给中下层的民众分点。因为只有这样子,社会才能稳定,大家才能够相安无事。你如果什么都不拿出来,那肯定就要革命了。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福利主义,其实都是为了应对中下层民众的不满,做的一种再分配调节。

2008年的金融危机,包括这两年疫情的影响,影响已经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就是吸取了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教训,政府现在会主动干预经济,让经济不要出现自由落体式的跌落,积累的方案是很多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但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撕裂的问题已经存在,美国民众意识到社会需要改革,奥巴马为什么能上台?就是因为他提出了“change”,大家对原有那套模式已经非常不满了,希望出现一个全新的人物,改变这个利益格局。回头看,又十几年过去了,美国换了好几种类型的领导人,奥巴马、特朗普、拜登,每一个上台前都宣称要让这个国家脱胎换骨,要如何进行改革。但你会看到,现在改革已经非常难了。

因为任何一种体制,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负担就会越来越重,既得利益的影响和干预会非常大,很多的改革便难以推进。

医生医疗行业便是如今美国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医疗的费用占了美国的GDP的近20%,美国人的医疗负担是发达国家里面最重的,在美国的医院做一个手术,费用可能相当于欧洲的2-3倍。医疗恰恰也是最大的一个游说团体,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行业委派到国会的说客,平均到每一位国会议员头上便有五个。

而医疗、军工这些大型利益集团,他们会将旗下的工厂开设在摇摆州。美国有50个州,其中大概有40个州的倾向是非常清楚的,或者支持民主党,或者支持共和党,所以每逢大选,这40个州其实并没有多少竞选活动,因为拉票的意义不大,结果几乎已经提前确定,一直以来便是如此。真正需要进行角逐的,主要是那10个摇摆州。

在摇摆州,两党的支持率是不相上下的,投入更多一点资源,就可能转变结果,所以大部分的竞选活动会在摇摆州举行,尤其是一些摇摆州里面的摇摆地区——因为美国是分选区的,在摇摆州里面,选区的倾向性也如州层面一样有所区别。

这种选举体制,使得美国大选可能就因为几十万人、甚至几万人改变了投票意向,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利益集团专门把工厂设在摇摆州,议员为了解决地方的就业,就只能接受这样的一种现实,这也是使得既得利益集团绑架了美国的公共政策。大家都清楚一些改革势在必行,但就是做不了。例如拜登想改革基础设施,推出的法案,就因为遭到共和党的反对而大大缩水。

种族问题在美国也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大家也经常会在电视和媒体上看到此类新闻。每次出现一个事件,大家谴责一下,政治人物郑重表态、道歉,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改革。

前面提到的《美国怎么了》,书中有一个观点,认为美国目前是“一部一分为二的自动扶梯,一部分人扶摇而上,另一部分人被卡住,一动不动。”

因为内耗很严重,美国想要对外做一些事情,掣肘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地方就选择了战略收缩。

在中东,因为美国的页岩革命成功了,对石油进口的需求下降,因此在这个地区慢慢处于退出的状态,所以沙特、土耳其、伊朗等国渐渐冒起,搞了很多的事情。

俄罗斯这次发动战争,跟它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有关。俄罗斯认为美国衰弱了,以后就是俄罗斯的天下了。近期大家也看到以亚历山大·杜金为代表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对国际局势是如何理解的。尽管外界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但他们就是如此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