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立业是人生的两大要事,成家之后,在立业之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一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性问题,那就是怀孕生孩。从2021年开始,国家放开三孩政策,强调适龄婚育,优生优育。

面对生娃,不少年轻人都会感叹,养不起甚至连生都生不起,原本两夫妻支撑的家庭财政,突然变成了一个人艰辛支撑,还要多个奶娃娃,花销多了,入账反而因为妻子怀孕哺乳停工变少了,这段日子如何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例:

原本为大学同学的小关和小沈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对爱侣,二人在社会上打拼了数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进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没多久,小关就怀孕了,两人都处于拼搏时期,选择孩子还是事业成了困扰小关的难题。

最终为了孩子,小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孕初期还好,等到了孕后期,小关回家待产,数月无法工作,收入断绝,全家只能靠着小沈支撑,但车贷房贷,经济压力让小两口一刻也不能平静,双方的父母也都是农民,家境并不好,想要坐吃山空,却连山都没有。经济的压力让小关着急上火,但是没有收入的她怎样着急都没有用。

其实针对小关的这种情况,国家早就已经考虑到了妇女因生育孩子所造成一系列不便,针对在职业女性因怀孕停工情况,提供了生育补贴。这一项政策合法的保护了妇女生育的权益,那么对于这一项补贴,作为女性的我们怎样才能拿到?申领又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什么叫生育津贴?

生育津贴是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因怀孕离开岗位后,国家给予的生活补贴,一般用于保障女职工在生育产假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就相当于在生孩子期间领到的工资。

生育津贴申请条件是什么?

根据生育津贴的定义,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其特别强调“女职工”这一身份限定,这就意味着,在家全职太太们基本无法申领,因为在申领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缴纳生育保险。

(一)生育保险的缴纳

要申领生育津贴必须要正常缴纳生育保险,在有效的缴费状态下达到参保当地的规定标准,一般的标准为一年及以上,有些地区为六个月以上即可,依据参保地不同会有相对调整。该时间一般是以正常的参保缴费时间为依据,如果是补缴的不计算在内,因此在交保时也要注意连续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只有女性有生育保险,其实男性也有生育保险,女方参与生育保险能够享受生育补贴,而男方则可享受近15天的陪产假,同时还可申领相关手术医疗费用。如果夫妻双方只有男方是购买了生育保险的,女方无法享受到生育补贴福利。

如果有工作单位,但公司并没有缴纳生育保险,也无法申领。在这种情况下,单位需要承担一定责任,因此,员工可以通过相关渠道申请由公司进行支付。

(二)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的规定

领取生育津贴的女性,必须要满法定的结婚年龄,并且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如若违反规定超生,不属于生育保险的保险范围,不能领取生育津贴。公民的一些民事行为不得违背法律规定以及公序良俗,津贴的发放属于国家福利,违法行为无法享受福利待遇。

以上是领取生育津贴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其他需要依据职员所在地的具体政策要求判定。

满足条件后如何进行申领?

申领的流程每个地方都不同,但必不可少的都需要提前办理生育保险备案,一般的备案要求在三个月内提交申请表,很多地方超过了规定时限就不再受理,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参保当地的备案时间,以免错过备案时间导致申领失败。

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以及生育医学证明等,具体以当地社保局规定为准。

生育补贴一般的发放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发放?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依照的个人工资标准一般是采取“就高”原则,这就导致有些女职工在生产休假时所领到的生育津贴高于本应该享受的工资标准。当然有高就有低,如果无法达到应享受标准的,一般应当有职工所在单位进行补贴。

在成功申领之后,发放的流程有两种不同形式,如果之前备案是通过公司办理的备案手续的,一般会由社保中心打到公司账户,随后由公司再转给职工;如果是由个人携带资料办理备案申请的,则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

除了补贴以外,一定不要忘记津贴还包括产假在内,对于孕妇的基本产假,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中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同样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下,流产也可以享受产假以及生育津贴。法律规定,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如果怀孕满28周流产,生育津贴和正常怀孕生孩一般为同等待遇,但是如果小于16周,那么能够享受到的津贴,也就少之又少。

以上即为有关生育津贴的问题以及回答,每个地方因为具体情况不同,相应的政策也更具有地方性,如果想知道更为详细的内容,笔者建议关注当地社保中心相关动态,以便掌握最新政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