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1日“小满”当天,奥迪一则广告火了。一汽奥迪汽车推出的一则由刘德华拍摄的广告片走红网络。然而,这则广告随后被指存在抄袭问题。网名为“北大满哥”的网友发评论称该视频文案几乎整篇都是截取他去年“小满”时的视频文案。

全网都在吃瓜奥迪如何回应,这件事情最终会如何收场,不过作为广告从业人员,馆长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聊一下这个事。

有很多人认为,这则广告文案是代理公司某“实习生”随便从网上抄来的,再加上奥迪审核不严格,导致最终拍摄成片并发布,对原创作者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的。

根据奥迪官方通报显示,提报这则创意的代理公司是:M&CSaatchi上思广告,公开资料显示,它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广告代理公司之一,集团在伦敦交易证券所上市。由广告传奇人物萨奇兄弟创建。目前上思广告在全球主要市场有29间分支机构,雇佣3000多人。上思中国的办公室位于上海和香港,由创意人和品牌管理人员联手运营。

一个国际品牌的中国总代理一定是一家4A广告公司,4A是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英文首字母的缩写,4A协会对成员公司有很严格的标准,所有的4A广告公司均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跨国广告代理公司。当然你可以通俗地理解为4A广告公司就是那种非常牛的广告公司,当然,国内比较牛的广告公司通常会自称“本土4A”。

什么是4A不是重点,重点是4A广告公司几乎不会生产哪怕一句文案的,它只管负责怎么花钱。打个比方,奥迪今年计划在中国市场投放100个亿的广告,4A广告公司的任务就是告诉客户这100个亿会怎么花,有多少花在品宣,有多少花在效果;具体到各渠道的投放计划:电视投多少,网络投多少,线下投多少;网络部分,门户类投多少、视频类投多少,社交类投多少,电商类投多少。

我们看到的出现在微博平台的一条与节气相关的短视频只不过是奥迪中国年度投放计划中的沧海一粟。4A广告公司是没有精力给这一小小的视频出创意出文案的,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外包。

奥迪2022年的社会化媒体运营可能会外包给一家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社会化媒体中的微博可能会二次外包给一家比较小的广告公司,而微博中针对年度各时间节点的营销则会转化为一个个的“Campaign”,有无数个底层的最小的广告公司竞标完成。这就是所谓的4A吃肉,小公司喝汤,工作室闻味儿。

说了这么多层层转包制度,重点只有一个:这则几乎完全照搬的广告文案是如何通过层层提案,最终通过审核并且一刀未改成片上线的。这难度几乎相当于一个刚入行的程序员写了几万字的代码,运行后一个报错都没有;或者你蒙上眼睛开车在交通最拥挤的时间段开车穿城而过,最终连个剐蹭都没有。

在小广告公司做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最绝望的事情是永无止尽的头脑风暴创意会,客户的一个“Campaign”下面的一句“Slogan”可能都需要数十轮的碰撞才能最终确定,这中间每一字都会被反复“Challenge”,修改替换哪怕推翻重做更是家常便饭,更不要提几百字的视频文案了,相信每一条文案从最初的写手那里,经过内部审核、反复修改,几乎都会面目全非,好不容易得到了创意总监的认可,包装好之后终于可以向上级代理公司提交方案了,然后上级代理公司把这套流程继续重来一遍,最终通过重重提案才能最终被排版确认,馆长一万个不信,一条抄袭来的文案经过这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居然能一刀未切一字未改。

也许有人会说了,有些品牌权限放得比价低,负责微博运营的小公司自己就有权决定日常微博的最终文案。诚然,有这种情况,但是请看看这条视频的合作对象刘德华是什么咖位的?这一次投入要多少个W?这么重要的项目,中间涉及的几百上千人没有一个上网对文案查重馆长也是不信的,况且这则文案的原作者并不是什么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本身就是拥有300万粉丝的大V,这条视频文案曝光度绝对不低。做文案和视频剪辑的人一定会百度“小满”相关的关键词,不可能漏掉这么关键的信息。

所以这波操作的真相是什么呢?是“乌龙”吗?有可能,但经过上面的分析之后总感觉太不合理了。

我们看看这则事件可能的最终结果如何吧:

首先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曝光度远远超过一个小小的“小满”创意视频;

其次奥迪的回应并无不妥,危机公关还算及时,代理公司“临时工”不小心抄袭了文案,属于大众可以接受并理解的范围,不会对奥迪的品牌形象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毕竟这是任何一个“创意”公司都会犯的错误嘛;

如果道歉和赔偿到位,不排除原创作者欣然接受,将文案授权给奥迪,双方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同时结局也十分美满,双赢。广告界又多了一个危机公关和事件营销的成功案例;

至于参与“抄袭”产业链的广告公司嘛,吃完瓜之后,老百姓谁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呢?忙着追下一个热点去了,该吃吃该喝喝,日子照样过,地球照样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