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大一附院的一顿“骚操作”,让全国的网友们,差点打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文称:

河南多家医院近40名专家,跳槽到了郑大一附院。

跳槽过程更是魔幻,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14名心外科医生,在事先没有告知院方的情况下,直接在同一天,集体把老板“炒了”。

执业地都没变更,就已经在郑大一附院上班接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阜外华中医院,也几乎遇到了同一种情况。

两三天内,走了22位骨干医师。

“我们心外科一个病区,现在几乎瘫痪了……”

“这边还等着出诊、查房,那边就认命职务上班接诊了。”

一个是国家规划在河南省部共建的区域医疗中心,一个是郑州市心血管病防治的学科领衔医院,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全都既气愤,又无奈。

消息一经发出,网友瞬间吵了起来。

有人觉得,只要不违法,就没什么问题。

也有人认为是原单位待遇低,留不住人,为了生活,没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有一些“偏激”的,指责起了郑大一附院。

另外,网友们的评论,还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发声支持的,基本都是外地的网友,河南本地的大多都在骂。

其实,孰是孰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也不能说谁对谁错。

今天,我想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聊聊河南人为什么骂郑大一附院!

去年五一,我姥病情恶化。

在老家医院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把我姥送到郑大一附院碰碰运气。

但医院床位紧张,联系的医生也无法安排我们住院,只能将他们安顿在了附近的宾馆。

在跑了无数趟医院后,才等到了一张放在走廊里的床位。

由于医院只允许有一个陪护,多了不让进病房。

不识字、不认路的我姨她们,只能守在楼梯口,等买饭、等安排。

时间长了,她们还心领神会地和别的病人家属分占了楼梯上的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半个月后,我姥的情况有所好转,他们拎着大包小包,回了老家。

然而,刚过了九天,我就接到了我姨的电话。

我姥的病又复发了,家里的医院治不了,给安排了救护车,正在往郑大一附院送。

送到一附院后,没床位的情况再次出现了。

当时情况紧急,只能被安排到急诊中心,暂时观察。

就这样,一等就是一下午。

这一下午,我七十多岁的姥爷,为了办理转诊证明,从老家的村里骑着电车,往二三十里外的县城跑了两趟。

最终,也没办成。

跑了无数趟门诊楼,和当地医保局打了无数次电话后,我得到的信息是,我们这种情况,让一附院开个急诊证明,和转诊证明有同样的效果。

当我去向接诊医生询问此事时,被告知只要住eicu,就可以办理,并且三天之内都可以。

当时我们也没联系到床位,只能硬着头皮住了一晚。

第二天,几经周折,等到床位的我们,再次转进了之前的科室。

一切安顿下来之后,我便拿着资料去急诊办理急诊证明。

可却被当场告知,急诊证明需要接收的科室开。

我又从急诊跑回了相应的科室,可科室却说,他们开不了,需要急诊那边开。

就这样,我在两个科室跑了五六趟,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也没办成。

五六月的天气,室外三十多度,我却心寒的一笔。

明明我姥在老家交的有新农合,她这种情况也符合异地转诊的要求,可就是办不了。

一直到现在,我姥都不知道,坐120从老家到郑州需要钱,她治病的新农合,没有按理想的比例报销。

后来,我听说急诊证明和转诊证明一样,责任到人,一旦开出,治疗所需的费用均需要科室承担,也会影响科室的业绩,开证明的责任太大,没人敢承担,所以,很少给人开。

这波转移风险,让患者承担的骚操作,我当时也有过吐槽。(点击查看:开转诊证明=拼人脉?新农合异地转诊,究竟动了谁的利益?)

今天,这个问题,我不想再多说什么。

我只是想说,通过这件事,至少暴露了两个问题。

1、郑大一附院,作为河南乃至全国都排得上的医院,医疗资源真的很紧张!

2、郑大一附院的员工,压力真的很大!大到为了科室的业绩,不惜损害患者的权益。

所以,回到郑大一附院这次的“挖人”事件,

他这么做,伤害的究竟是谁?

是哪些被挖了墙角,科室瘫痪的医院么?

是哪些在被挖医院就诊,晾在一边的患者吗?

是,也不是。

从长远来看,伤害最大的,是每一个河南人!

不管是郑州本地的,还是被迫转院的县城农民。

因为,如果“挖人”事件持续下去,郑大一附院的综合实力,在整个河南乃至全国,将再上一个台阶,一旦郑大一附院一家独大,医疗资源成为稀缺资料,托关系、拼人脉便在所难免。

其次,随着郑大一附院的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口碑也将再次提升,就诊的患者也会更多,床位也会更加稀缺,和医疗资源成为稀缺资料,形成恶性循环。

届时,那些真正需要高端医疗资料续命的患者,只能徘徊在“人脉”之外,活活等死。

还有,为了挖人,医院势必会给所谓的医疗人才开出更高的工资,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但这些钱从哪来?

羊毛出在羊身上。

我有点头晕,去趟医院,又是让做心电图,又是让做核磁共振,

最后医生告诉我,回去多睡觉就好了,连药都没开。

想想都让人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些能全怪医生吗?

他们拿着高工资,他们也有业绩压力啊!

最大的受益者,恐怕也只有医院背后的“大赢家”。

其实,早在2018年6月,原河南省卫计委就发出《关于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的通知》,明确一系列硬标准,规范基层人才合理流动划出红线,要求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完善基层人才激励机制,遏制卫生人才非正常流动。

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

但郑大一附院,这次仍旧我行我素,他的底气在哪?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郑大一附院是郑州大学的直属机构,不属于省卫健委管!

这次“异常”挖人操作,虽然被河南省卫健委发函叫停,但人家听不听,还不一定!

河南省卫健委一位调研员表示:

“这些医务人员确实没有变更执业地址,就去郑大一附院了,省卫健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已经发函叫停。

但郑大一附院是郑州大学的直属机构,省卫健委也只是诊疗业务领导。人家听不听,恐怕都不好说……”

可笑吗?

作为一所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竟然连卫健委都管不了。

呵呵,我特么真的笑不出来。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以前,经常有人将清末老中医的这副对联,和当下“买药200元,送鸡蛋2斤!”对比调侃。

如今,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公然和国家唱反调,“虹吸式”挖人,搞资本垄断那一套,我一时间竟然傻傻分不清,时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亦或是,某些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早已丢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

算了,算了,不能再说了!

毕竟,我也不能保证,以后不会躺在郑大一附院的病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