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人如其言,他自己就是一颗饱含着韧劲、生机、希望的种子。60多年里,他初心不改,始终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这一颗“学术种子”,还无尽地热爱生活,喜欢自我调侃,走在时尚前沿。“Ugly handsome”“Very good”,是他常挂嘴边的标志性词汇。一张在田间拉小提琴的照片,也曾勾起无数网友“浪漫至极”的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在田间拉小提琴

斯人长辞,留下稻浪翻滚。我们始终怀念这位纯粹、严谨、博爱、慈悲的科学家。今天,我们重读《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满心感恩,怀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家。

《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 节选

文/陈启文

我曾经如此描述过,从长沙市中心朝着浏阳河的方向一路东行,繁华渐远而节奏放缓,我的脚步在这里慢下来。一条穿过时空的河流依然清晰,那是一种不受时代限制的存在。浏阳河,九道湾,在流经长沙市芙蓉区、注入湘江之前拐了一道大弯,马坡岭,就在这个水汽充盈的河湾边。

我三番五次探访马坡岭,每次都在三伏天,正是水稻扬花灌浆的季节。这儿有着一片稻田,在一座省城,这几乎是绝美的风景。这里的每一条路,仿佛都是从稻田里延伸出来的,只要不迷失方向,你就会和一个伟大的灵魂走在同一条路上。这条通往稻田的路,在马坡岭的树木与田野间转弯抹角,我已不知走过多少回了。我用脚步反复量过,这条路,最多也就1000米吧,但每次在这路上一走,我又感觉特别漫长,这无疑与我追踪的一个身影有关,袁隆平先生在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从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调到长沙后,他就一直在这条路上走来走去。当然,有时候他会走得更远,全中国、满世界的稻田,他差不多都走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顶着太阳,蹚着泥水”,“每天把脚扎在稻田里”。虽已过秋分,长沙的天气仍很酷热。老人一低头,便淌出一长串热汗,那弓着的背脊冒出白腾腾的热气。而每一次远行,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他也会早早就来跟自己的稻子告别。人非草木,稻子也懂人情,那黄灿灿的稻穗那么热烈地簇拥着他,在一双老眼的注视下愈发显得金黄了。袁老伸出双手抚摸着还沾着露水的稻穗,而那稻穗一经触动,便散发出一阵一阵的稻香。老人深深地嗅着,凝神看着,那眼神就像看见了茁壮成长的儿女,他兴奋得两眼焕光、两颊发红。到10月中旬,这一茬稻子就该收割了,这稻子壮实得连风也吹不动,看上去那么深沉,每一把稻穗里仿佛都藏着什么机密。

这天早上,袁老在稻田里只待了半个钟头就回了家,他把那双沾满了泥水的长筒胶靴和一身被汗水浸透了的衬衫脱掉,换上了一身藏青色的西服和雪白的衬衫,还打起了一条绛红色的领带。平日老农的形象忽然为之一变。袁老很少穿上这样的正装,看他那神情,还真像是一个要去庆祝节日的孩子。这时候,很多亲友和弟子们都来到了他家里,一个个围着他左看右看。他的弟子们还故意问他:“袁老师,你今天帅不帅?”这老顽童一脸天真又特别认真地去照了照镜子,然后飙出了一句中国式英语:“Ugly handsome!”袁老时常飙英语,这句英语的意思是指这个人长得丑丑的,可又有点矛盾的帅气——丑帅!哈,这老顽童真把大伙儿一下子逗乐了。

袁老在大伙儿的欢声笑语中出门了,他要乘坐高铁奔赴北京,参加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从长沙到北京要坐六个多小时的高铁,哪怕青壮年也难耐长途奔波的劳顿,而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一路上却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每天都在稻田里忙碌,这趟北京之旅,对于他还真是一次难得的放松和休息机会。

▲2019年9月28日,袁隆平在高铁站

第二天早上,袁老像往日一样准时醒来,他的体内早已形成按生命内在节律运转的生物钟。他说,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而每天早上起来,无论天晴,还是下雨,他都要去自己的试验田。这天早上,就在他条件反射般要下田时,他一摸脑袋,猛地一下清醒了,这儿不是马坡岭,而是首都北京呢,他要去的不是稻田,而是人民大会堂。袁老用过早餐,穿戴整齐,便接到了出发的通知。这是一次庄严的颁授仪式,袁隆平和其他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乘坐礼宾车,从下榻的宾馆出发,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当礼宾车抵达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时,一轮红日照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东门上方高悬的国徽,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手捧鲜花向袁隆平等共和国功臣热情欢呼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左一)及其他勋章称号获得者,由国宾护卫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

这是一个向英雄致敬的日子,一个民族只有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只有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历史将铭记这一天,2019年9月29日。随着进行曲欢快有力的节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们一同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正式开始。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共和国的名义,首次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也是国家态度的体现、国家精神的彰显、国家意志的表达。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8人“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

该勋章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整体使用冷压成型、花丝镶嵌、珐琅等工艺制作,象征勋章获得者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礼赞国家最高荣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寓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恭喜袁老!当袁隆平一步一步地走向颁奖台时,前方的屏幕上出现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他那黝黑的面孔被放大了,成了一个照亮全场的特写镜头。此时,除了颁奖现场,亿万名观看现场直播的观众,也下意识地鼓起了掌,掌声如暴风雨般遍及大江南北。这位一辈子与粮食打交道的“老农民”,这位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种稻人,相比于其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只要长嘴吃饭的,“天下何人不识君”?!

▲袁隆平佩戴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袁隆平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之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也让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世界,帮助几十个国家提高水稻单产,缓解粮食短缺问题,为人类战胜饥饿作出了中国贡献,他个人也因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改革先锋”等多项国内荣誉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

习近平总书记向袁隆平颁授勋章时,不少观看直播的观众发现了一个细节,习近平总书记和袁隆平在握手时说起了“悄悄话”。两人到底说了什么?袁隆平后来给大家“揭秘”了。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几乎每次见到他,都要问起超级稻的进展。袁老透露,自己现在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是超级稻的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早在1996年,农业部就制订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率研究团队历经30多年攻关,第一期目标亩产700公斤、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第四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现在都已实现。袁隆平说:“我们现在向每亩1200公斤冲刺,我们希望今年就能实现,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这一季超级稻“现在长势非常好,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90%以上的可能性能实现”。

二是海水稻——耐盐碱水稻种植。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将近2亿亩可以种水稻。袁隆平及其团队从2014年开始耐盐碱水稻育种和种植试验,计划在10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1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可以产300亿公斤的粮食,多养活1亿人口。袁隆平海水稻研究团队目前已经在广东、山东、辽宁、江苏、内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国多地开展合作研究,研究团队有海水稻杂交育种优势,第一批希望亩产达620公斤。袁老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对于获颁“共和国勋章”,袁老既充满尊重,也心怀豁达。他说,在他得到的这么多奖章里,这枚勋章确实很“重”,这是国家最高荣誉奖。“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勋簿上睡大觉,只要脑瓜子还没有糊涂,就还可以干!只要没有痴呆,就还可以继续动脑筋、搞研究!”颁奖后,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还要参加国庆观礼,而袁老却归心似箭。眼下,正是超级稻成熟的节骨眼,他得马上赶回去。他说:“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还邀请大家去他的稻田参观。只要提起超级杂交稻,袁老就禁不住“王婆卖瓜”了:“我的超级稻好看得不得了”,“我的超级稻就是水稻中的仪仗队”。

颁奖会后的第二天,袁老就回来了。这位年届九旬的老人,依然低着头、弓着背,在稻田里忙碌着。我一直在思考,那一直支撑着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却也不然,他从未想过去改变世界,而是为了拯救生命。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就是他的原动力。拥有永不枯竭的原动力,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原创力。对此,袁老却从未给出这样明确的答案,更没有那些早已写在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你若问他,他便笑道:“这还真是很难说,我自己都不晓得,应该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挑战自己,想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中宣部2020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共和国功勋丛书

《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

作者:陈启文

内容简介:

本书系共和国功勋丛书(获得中宣部2020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之一,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60余年来如何秉持初心,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陈启文,湖南临湘人,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海祭》《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等30余部。

丛书目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