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域一体化”发展,再次出现在苏州当地报端。

据《苏州日报》报道,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5月10日专题调研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大力推动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凝心聚力促进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

独墅湖示范区位于苏州主城东南,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昆山市交界处,2021年3月启动建设。在苏州,类似的还有常熟正在打造、位于常熟主城区南侧与苏州相城区交界地带的“昆承湖沪苏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

昔日多少有些边缘化的区划交界处成“香饽饽”,背后的指向或许就是“全域一体化”:苏州县区板块的联动融合发展和缝隙填补。

苏州辖5区4市,县域经济发达,在昆山、张家港等县级市霸榜“百强县”的同时,主城区的向心力、首位度却不高。2021年全市2.27万亿元GDP中,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四市贡献一半。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前,下辖县级市的贡献更达六七成。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苏州频提“全域一体化”。2020年苏州市“两会”,九三学社苏州市委提出的《加快推进苏州一体化进程,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建议》被定为001号提案;去年11月到任后,曹路宝也已多次强调推动四个层面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一个就是市域全域一体化发展,树立“大苏州”思维。

重磅“落子”昔日边缘区域

独墅湖示范区涵盖吴中区甪直镇、郭巷街道和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核心区26平方公里。传统意义上其所在地是郊区,当下却是推动苏州空间重构的重要一环。

曹路宝在10日的调研时表示,示范区要放在全市发展大局和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中定位,做好系统规划,突出生态保护、古镇保护,推动空间重构。

他说,苏州全域一体化发展要强化区域联动,加快“园区经验”推广,在满足工业园区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园区产业的“溢出效应”,带动独墅湖示范区发展。打造独墅湖示范区不仅是打破行政边界、强化市域统筹,更是苏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空间格局和生态格局的大事。

澎湃新闻注意到,示范区所在地此前是市区和昆山间的“边缘地带”,示范区建设无疑将加速推进市区东向与昆山的融合发展。

市区向北与常熟融合发展,则有昆承湖示范区。据常熟市政府官网报道,2021年10月召开的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常熟打造昆承湖沪苏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根据规划,环昆承湖约10平方公里内将布局“一轴两带双核六岛”,“一轴”为新经济发展轴,“两带”为生态景观带、产城融合发展带,除了推进沪苏协同发展,也将形成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的“双湖联动”。

“大苏州”一盘棋,补向心力短板

苏州下辖5区4市,常熟市、张家港市位于主城区北侧,昆山市和太仓市位于东侧。

和其他超级城市相比,苏州的一个特点是所辖县市均以县域经济发达著称,四市全部居百强县榜单前十。2021年苏州的2.27万亿GDP中,下辖四个县级市贡献约1.2亿,超过一半。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前,下辖县级市的贡献度更达六七成,主城区“小马拉大车”,经济整合度和市区向心力不高。

除了经济数据,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除了沪宁城际经苏州主城、昆山到上海,张家港、常熟、太仓目前仍无法通过高铁或轨交直通市区。相比之下,杭州市区已实现地铁直通近郊的临安、富阳,到桐庐、建德则有高铁;南京已实现全域市辖区,且每个市辖区都进入“地铁时代”。

2004年,苏州科技学院学者王勇等就曾发文探析苏州中心城区功能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据文章统计,1985年至新世纪初,苏州市区GDP占比长期不到全市的30%,“城镇经济蓬勃发展,却以弱化中心城区的实力和吸引力作为代价。”改革开放后,苏州中心城区与代管县级市形成复杂的博弈,经济持续高增长后,县级市增加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希望扩大自主权。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申斯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突破市县行政壁垒,规划“大苏州”甚至放到苏锡常地区来看都是必要的。他认为,力量分散、各自为政会带来招商恶性竞争、产业同构等问题。

2020年市“两会”期间,九三学社苏州市委提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苏州内部板块间在很多领域存在一体化进程滞后,如市民卡系统,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皆自成体系,管理主体、加载功能、技术规范和折扣标准不一,分头投入、重复浪费,形不成规模效应;医保方面,标准待遇不统一,药物目录库、编码及各医院的系统接口不一致也让群众“闹心”。此类问题造成各板块间难以“集团作战”,不仅造成规模不经济、成果难共享、投入重复浪费,更重要的是影响苏州在竞争中发挥制造业供应链规模和效率优势、独特地域文化优势、宜居宜业优势的潜力,不利于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

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建议,成立推进内部一体化的强力机构,排出板块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接清单,尤其重视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交通等民生领域以及科技创新、文化、产业、信息、政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对接,制定计划持续推进,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全域一体化”成热词

澎湃新闻注意到,苏州“全域一体化”发展已热,决策层频频强调,相关规划也有着墨。

据市政府官网,2021年12月,曹路宝在会见来访的安徽滁州市党政代表团时表示,苏州将推动四个层面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一个就是市域全域一体化发展,立足现代化大都市定位来谋划、统筹全市工作。

当月底,曹路宝在出席市政协“有事好商量·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协商议事会时再次提出从四个层面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按千万级人口特大城市的定位,以“大苏州”思维加强市域统筹和总体谋划,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合理布局。

打造“大苏州”,加强市区和各板块间的交通联系堪称首要。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苏州将完善市域交通体系,打造45分钟市域交通圈,主城区和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主要功能中心间45分钟可达。

今年2月6日,苏州“新春第一会”聚焦城建交通,提出谋划全市轨道交通“一张大网”,助推中心城区与各县级市(区)实现更大的联动发展。苏州媒体报道称,中心城区与域内“四小龙”,将为建设“全域一体化”的“大苏州”开创新局面,推动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要素流动和更高水平的产业发展协同。

快速路方面,苏州也在加速各区县板块间的联系。5月12日,南湖路快速路东延工程隧道段最后一次交通导改完成,隧道主体结构将于8月贯通。东延工程建成后,将使沿线区域快速接入城市快速路网,加快与其他片区的沟通。

2020年7月,苏州市属国企与相城区政府、区属国企,以及区重点合作项目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开市县区国企融合发展之先。

以往,市属国企和区县国企合作基本是自行对接,即使找到合适项目,审批事项、政策支持等的诉求需分头向对应的党委、政府争取,而推动市属国资“下沉”、打通县市区两级国企融合发展的“断头路”,能促使优质资源“双向进入”,在提高全市国企竞争力的同时,也是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的范例。(撰文 |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