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记得莫言在自己的作品《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怎么活。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往是他内心世界的映射,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足够辽阔,则影响着这个人的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深远。莫言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格局之大。他虽生于贫穷的高密地区,生活上遭遇过的困窘并没有限制住他的眼界,他也没有因为要为生活忙碌奔波而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生活的世界并不清净,但他依然能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世界中做自己。

世上如莫言一般的人实在是少,极少有人能将一副命运的差牌打到最后反败为胜,反而更多的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人。就像一泉溪水,顺流而下十分容易,逆流而上却十分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生的努力,莫言终于凭借一部名叫《蛙》的长篇小说获得了文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被全世界熟知。成名前的暗淡,没有消磨他对于生活的热情,成名后的光明,也没有迷失他的心智。相反,他始终保持清醒,看透了世俗却不世俗,知世故而不世故,活成了很多人想要的样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以后,莫言将自己前半生的心得总结出来,写了一部名叫《晚熟的人》的作品集。从这本书我们可以得知,格局大的人和格局小的人,具体有哪些不一样。其中最明显的是,格局越大的人,越喜欢做以下几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方能完成人生的华丽逆袭困难是一个很唯心主义的东西,你把它想得很可怕,你就会被它打败,甚至在自己还没有任何行动之前,思想上已经被你想象出来的怪物吓退了。你若是把它想得不堪一击,那就可以战胜它,至少你会获得无限的决心。当然,敢于藐视困难的人,都是把格局打开之人,他们能跳出自身现有的束缚来看待整个世界,而不是眼中只有自己周遭的一切。正如井底的青蛙,不跳出井口,它便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天空有多广阔,原来自己看到的那一小片天空,无论阴晴雨雪,和外面的大自然比起来,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了。莫言读书时,很多人觉得读书没前途,没出息,早早就辍学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这也是他后来越过越好的关键。

二:不过度在意他人眼光,专注于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想做到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很难;想做到被所有人喜欢,更难。莫言在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中就提到过这一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最蠢的事情,莫过于去问不喜欢你的人不喜欢的原因。事实上,不喜欢一个人是没有原因的,你不用去在意那些不好的言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就好。莫言在获奖之前,还未真正见识过人性之险恶,直到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周遭还是出现很多奇奇怪怪的声音。诋毁他的,酸他的,甚至谩骂声也有,连他的表弟都说他德不配位,认为他得奖纯属运气好撞上了而已。莫言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刚开始确实有短暂的心态失了平衡,后期他便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他自知没有人能做到人人都满意,人人都喜欢,自己也并不特殊。他只知道自己的时间应该花在值得的事情上,热爱的事情上,而不是和这些莫名其妙的人周旋。若不是莫言能一直摒弃外界的干扰,专注写作,又怎会有更新更好的作品和大家见面呢?

三:接纳全部的自己,不去刻意改变对每个人而言,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做到自恰,能和平与自己共处,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困难的。毕竟每个人都能把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却把阴暗面留给了自己,没有人的内心是愿意接受自己的阴暗面的。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璞玉,大家都是浅滩上的石头,被生活打磨成各种形状的鹅卵石,有残缺或者斑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全然接纳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用这四个字当作书名,正是因为他自己就是晚熟的人,这是他对自我的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接纳。没有人规定人到了什么年纪就要有什么样子,必须学富五车,或者有所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一直以来都比同龄人成熟的要晚,哪怕人至中年,他内心依然保有属于自己的童真,依旧保有一份难得的少年气。他从没有要求自己适应社会,强行变得成熟或深沉,他完全接受自己是个晚熟的人。如果你读过莫言写的这本《晚熟的人》,你会明白莫言的成功绝非偶然,能够成功的人身上基本都有以上这些特质。多读书吧,读好书,你的眼界和格局,慢慢也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