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如此普通的一个人,把一生都献给天下粮仓的一个人。

当他离开时,哭肿了多少双中国眼睛。

看见一粒米,你会想起他;端起一碗饭,你会想起他;经过一垄稻田,你会想起他;听见一首歌,你会想起他。

一稻济天下,精神永传承。

2021年5月22日,山河呜咽,举国同悲,“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巨星陨落,精神永恒。

他已离开一年,又仿佛从未离去。

一年后,我们选择在他惦念的地点,用袁老最爱的歌,追忆这位传奇。

永州玉蟾岩,人类最早原始古栽培稻发掘之地;常德城头山,世界最早的古稻田源起之地;隆平小镇,袁老“禾下乘凉地”的济世梦想之地。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它陪种子成长……”

琴音婉转,童声轻唱,诉说追思。雨后的稻田,刚刚耕种的秧苗一片青绿,随风轻轻摇摆。

总有些人注定无法被时间与世人遗忘。

他一生勤俭,四处奔波,穿着廉价衬衣,戴着农夫草帽,站在风吹过的稻田里,微笑着擦去汗水。他一生只为一米一饭,只为天下粮仓。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太阳晒起来,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言犹在耳,稻田里,青苗旁,是梦起之地。

他一生两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他的中国梦,也是全世界的梦。粮食安全,听起来辽阔,其实就是老百姓一餐饭、一碗米。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是传奇袁老的底气;“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湖湘性格的格局与担当。

歌曲很轻,思念很重。一米很轻,苍生很重。

一稻济世,斯人不逝。

大梦如歌,湖湘已承。

首部传记珍藏本捐赠湖南农大

首届学生追忆采访往事

5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举行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会。袁隆平院士首届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第一副主任谢长江,将自己珍藏已久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及袁院士修改定稿的作者手稿捐赠给湖南农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是袁隆平院士的首部科学家传记,获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34年前,该书由北京“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编委会组织编撰,谢长江经袁隆平推荐,担任该书的作者,在两年多时间先后10余次对恩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最终成书。

这部传记于1991年正式在北京首发,编委会邀请袁隆平与谢长江一起参加首发式,但袁隆平因正处于两系法攻关关键时期无法脱身,谢长江只身前往。谢长江捐赠的这本珍藏本,就是当天首发时所获的书,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作序,并且还签满了当天参会院士的签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忆往昔,今年已84岁高龄的谢长江仍对当时采访中的诸多细节记忆犹新。“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0次采访。”谢长江回忆,那是1990年1月9日,袁隆平当时刚从长沙回到安江农校休假,他得知后也立即从工作地绥宁赶往安江。得知学生到来,袁隆平不顾长途跋涉刚到安江的辛苦与疲劳,立即与他会面,审定修改传记初稿。当晚他们一直聊到深夜11时。“恩师谈及工作很有激情,还首次跟我讲起了他的‘禾下乘凉梦’,兴高采烈地跟我描绘了杂交水稻的美好未来,这让我如获至宝,当即决定写进书里。”谢长江说。

“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深夜告别时,谢长江抛出了藏在心底已久的这个重要问题。素来严谨的袁隆平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疑问。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上午,袁隆平用“汗水、灵感、机遇”6个字回答了他,并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科研历程。谢长江赶紧提笔记录下来……

让谢长江没想到的是,11日一大清早,袁隆平又急急来到他的住所:“在昨天讲述的‘六个字’的基础上,还要增加更为重要的两个字,那就是‘知识’。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我到现在也可能还只是一名农民育种家……”袁隆平深入浅出的阐释,令谢长江如获至宝。他将恩师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字成功秘诀和著名的“禾下乘凉梦”增添到了书稿中,首次向世人披露。

谈及这些,谢长江饱含深情地说:“今天,我要把恩师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8个字送给农大的青年学子,期望他们像恩师那样,做一粒好种子,刻苦学好知识,练好本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网友:不知不觉

袁老走了一年了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以前是看到他就开心

现在是一提到他就想哭

袁爷爷

我们真的很想您!

全媒体记者 黄娟 郭文雯 杨斯涵 刘镇东

视频 曾冠霖 顾荣 刘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