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通讯员 袁妤萱 长沙报道

近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印发,共47个,向全省推广,供各市州政府和省内相关单位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借鉴,共享改革创新红利。

国家设立自贸区的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湖南自贸试验区自2020年9月设立以来,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按照差异化、首创性、集成式的要求,在贸易便利化改革、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非经贸合作、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服务保障等方面,探索形成首批4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3项属全国首创。

“企业获得感是检验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自贸试验区围绕企业和百姓的实际诉求,精准发力,纵深改革,让制度创新成果更加贴合市场主体的需要。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应对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构建了应对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综合服务体系,企业在东盟出口认证流程成功率从60%上升到95%以上。如:企业在马来西亚的认证流程从10个环节压缩至3个环节,认证时间从90天缩短至15天,产品出口认证效率提升了5倍。

聚焦产业发展。针对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亩均税收偏低、各类配套不足等问题,推出MO产业用地新模式,大幅提高产业用房和配套用房比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聚焦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短缺、评价标准空白、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推出跨境电商人才培训评价体系。2020年至今,孵化基地每年向长沙跨境电商行业输送从业人员超500人,有效缓解企业用人难题。

在长沙片区展示的非洲特色产品。

凸显湖南特色。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为促进对非经贸合作长效发展,湖南自贸试验区以跨境产能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人员、信息、市场要素流动障碍的问题为切点,通过统筹规划、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业务创新等多维举措,有效推动中非跨境产能合作的政策通、平台通、市场通及资金通,为加强打造更高水平的中非跨境产能合作开创了新型协作机制。

突出集成性。聚焦服务自贸试验区内新办企业,创新税收服务管理措施,为新办企业提供全流程、集成式税收服务,推出企业设立极简办、出口退税提速办、纳税信用升级办、办税缴费智慧办、风险防范创新办等系列举措,退税效率全国领先。区内企业平均退税时间为4个工作日,比全国、全省平均退税时间分别快3个工作日和1个工作日;针对市场监管领域“业务量大、业务复杂” 等问题,创新构建了“触发式”综合监管模式,打造了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智能监测平台。2021年,对于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接入监测系统的958家市场主体,减少上门监管1000余次。

随着一项又一项制度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湖南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脚步不断加快,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不断完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初步显现。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袁妤萱

编辑:江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5/21/1129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