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麦穗初齐

新蝉鸣叫

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包含着对盈满的期盼

今日

小满

小得盈满

五月的成都是怎样的?

风吹麦浪

田间遍地金黄的麦穗

是大地润泽下的浪漫风景

收割机像战士一般横扫大地

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天府之国

沃野千里

回望千年时光

励精图治的蜀人

兴建水利

改善灌溉条件

用辛勤的劳作收获粮满仓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

因为手中有粮

让人们不再远行漂泊

而是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不断繁衍生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颗麦、一粒米

在千年的淬炼中守护了这里的一方餐桌

也成为人们生产、生活

乃至国家安全的一座“堡垒”

身处川西平原腹地的崇州

不仅是成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也是都江堰精华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来受岷江水润

粮食产量丰富

“慧”种田、“云”巡田

五月的崇州

正描绘出一幅农业农村新图景

守好粮食安全

科技与农深度“交融”

崇州,素有“天府粮仓”的美誉。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小亭,有好稻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最美重庆路,青山竹林中掩映出一片特殊的“收割场景”。

走入天府良仓璞莲山酒店的层层梯田,草木葱茏被一堆堆刚收割下来的油菜所替换。

“我们这季种的是粉色的油菜,收割之后,我们还会种植大豆。”工作人员蒲晓惠介绍说。在她看来,收割前,油菜是良好的生态景观,收割后,就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还能增加粮油收入。

既是田,也是景;既作农,也作旅。

蜿蜒的小溪穿梭在高低错落的油菜地两旁,白云之下,巨型的梯田里散落着一堆堆丰收的“硕果”。种粮,成为她之后工作“清单”的重要一项。

蒲晓惠的付出,换来了油菜的大丰收,放眼于成都平原之上,田间“双抢”的忙碌背后,正是成都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硬任务和硬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角转向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

在这里,一辆辆大型拖拉机轰隆作响,一架架植保无人机快速飞过,一台台智能无人插秧机整齐划一......

这不是电影拍摄,这是在成都崇州市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里,崇州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大春开耕仪式现场。

这里是四川崇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是四川地区的粮食战略储备中心之一,是确保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心。

据了解,崇州现已构建起以全域高标准农田为本底、以“农业共营制”为核心、以“五良”“五优”融合发展为保障的粮食生产体系,是成都唯一以粮油主导产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区(市)县。2022年,崇州市大春水稻计划种植面积36.2万亩,预计产量为18.84万吨。

高标准农田建好了,智能农机装备就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一台智能无人插秧机一天能插60亩秧苗,相当于完成了50个人的作业量,通过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作业,让种田更轻松、更高效,农户的“粮袋子”更鼓、更满!

在基地放眼望去,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正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农民增收,企业也在一片良田里寻找到新的天地。

王俊杰,西蜀粮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到基地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转一转。“这里的小麦刚刚完成收割,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供水更稳定、抗灾能力更强、粮食产量更高,我们企业的产品从这里走出去,实实在在做到了真田园、真新鲜、真安全。”

从“十万亩水稻+”投资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到品牌初建,再到研、产、供、销全面提升“川米”品质与天府良仓社会影响力,逐步形成“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在崇州,王俊杰所在的天府良仓以粮为媒,如今让优质“川米”从农田走进了一千多家红旗超市,销售到京东、苏宁、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线上平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现在的高标准农田配备了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全自动粮食烘干设备等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加上智能农机、遥感卫星、地面感应装置构建起的数字化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科技正与农业进行深度的“交融”,不断让粮食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

文旅与农业联动

提升农民收益

“现在的收入比以前高了三分之一。”家住隆兴镇青桥村的任升明乐呵呵地说到,他今年67岁,家里有三亩地,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务农。自从将自家的土地流转之后,任大爷还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天府良仓·粟村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美丽的桤木河湿地公园旁,有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河流、湿地、草木、稻香,一盏清茶,一把躺椅,这是天府良仓·粟村所搭建的理想田园,一处诗与远方的小天地。

天府良仓·粟村,是成都首个以“米”为主题的自然文化村,这里的建筑聚落青砖铺底、青瓦为檐,彰显着川西林盘的蜀风雅韵。在粟村的农耕体验馆内,不仅能了解到现代农业“黑科技”生产工具,还能看到本地盛产的各类丰富的粮油产品,如天府好米“小亭米”等。

据了解,天府良仓·粟村项目从前期投资开发到后期建设、运营过程中,全程都有当地青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住民参与进来。在前期,所有的农地都是通过流转的方式从农户手中集中到公司,农户再以产业工人的方式返聘回来,所有农业方面的经营管理都会让农户参与进来

“流转后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每年的产量从以前300-400斤一亩,到现在700-800斤,甚至有的达到1000斤一亩。自己如今在粟村上班,每月还有2000多元工资,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家庭收入。”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任大爷,在自家门口见证了传统农田走向高标准农田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土地的价值,还能实现在家门口工作的愿望,对老百姓来说是双赢的好举措。

如今,任大爷他每天朝九晚五,下班之后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已然实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守好“天府粮仓”

收获一片“丰”景

守好粮食安全

让更多的人愿意为了一粒米

一颗麦共同努力

在建设大美的田园画卷中

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杨 杨硕 陈泳 摄影 刘杨 杨硕 海报设计 刘杨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鹃 部分图据天府良仓、崇州市融媒体中心、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