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几乎5月17号同一天,我们心外科一下子就走了14个。事先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连法定的执业地点都没变更,这边还等着出诊、查房,那边可就任命职务上班接诊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诉苦,“我们心外科一个病区,现在几乎瘫痪了……”(据5月20日健康时报客户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大一附院。医院官网图

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同样忽然间遭遇专家集体流失的,还有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该院一位科主任称,“从周一到周三,也就是这两三天,超声科走了4个,心外科走了7个、麻醉科走了2个、重症护理和专业辅助走了9个。这22位突然换东家的骨干中,高级职称的专家就有11位……”

据了解,近40名专家无一例外地都去了同一城市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卫健委一位调研员称,“省卫健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已经发函叫停。但郑大一附院是郑州大学的直属机构,省卫健委也只是诊疗业务领导。人家听不听,恐怕都不好说……”

此事引起网友热议,有的认为,人往高处走,如果有好的平台与待遇,要流动也正常,为什么要阻止流动,要反思为什么留不住人。也有网友说,突然撂挑子走人,原来安排好的手术怎么办?正在术后康复的患者怎么办?还讲不讲职业道德?

这种人才集体流失的现象并不少见。现实中,一些地方与单位,把打造良好的人才平台,能形成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作为人才建设的目标来抓。另一方面,在这种“虹吸”效应下,造成另一些地方与单位的人才流失。形成人才使用苦乐不均的情形,也影响均衡发展,其负效应令人忧虑。

2020年12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强调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东北地区挖人才;要淡化“帽子”、破除功利;要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前期培养投入补偿机制。

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

这都是为了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无论是引进人才的一方,还是被引进的一方,都要保持理性。因为“乱挖”与“乱跳”,都不是正常的人才流动,并不利于人才的合理使用。

拿医院来说,大医院对人才的“虹吸”会加剧对患者“虹吸”。一些医院的摊子越铺越大,医疗资源集中,患者也因此慕名往大医院挤,造成大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这与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相违背,也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相违背。

人才流动宜疏不宜堵。近40名专家跳槽同一医院,光叫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与其被叫停,更要思考这种现象本身,如何化堵为疏。这个疏不仅是要疏通人才流动的渠道,更要疏通人才流动的症结所在,为什么要往大单位跑?原因何在?

常言道,留不住人,无非是钱给少了,心被伤了。就是工作环境与待遇,获得感、认同感与期望值的问题。近40名专家跳槽同一医院,有网友分析,这应该不是钱的问题,专家级的医生,在哪都不会缺钱。他们到底是缺什么?也不妨捋一捋。

人才的均衡配置,离不开平台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相关待遇、发展空间的机会均等。多从人才期望值的角度出发,让人才不用流动也能发挥自身价值,就能少一些无序流动。

同时,如何统筹处理好培养和引进、当前和长远、整体需要和局部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思量。作为人才“虹吸”的一方,是以自身实力的强大一味“吸血”,还是与被吸的一方合作建立人才的培养联动机制,一起为人才建设“造血”,并向被“虹吸”的一方“输血”,这也值得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