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一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名誉权案件在北京某法院依法开庭审理,庭审的被告全都是知名的媒体人,有著名电影杂志《大众电影》,有电影《董存瑞》的拍摄导演郭维,另一个则是中央电视台。

而原告方的阵容也十分的强大,有烈士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还有河北省隆化的存瑞中学、小学,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以及一些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庭审过程中,原告一致要求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三个被告,为其质疑董存瑞烈士的英勇事迹及对烈士名誉的诋毁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10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而这次法庭审理最让人动容的,还是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老领导,虽然年近古稀行动困难,但为了维护董存瑞烈士的名誉,仍然选择在儿女的搀扶下专程来到法庭出庭作证,只为还英雄一个尊敬和爱戴。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问,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

事情还要从导演郭维说起,董存瑞烈士的英勇事迹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真正使得董存瑞的事迹家喻户晓的,还是离不开1955年由郭维导演的电影《董存瑞》

正是这部电影,让全国观众第一次从荧幕上看到了烈士的音容笑貌,了解到了董存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光辉事迹。

但世事无常,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和理由,这位曾经在荧幕上塑造董存瑞光辉形象的郭维导演,却在晚年一次接受采访时,向媒体表示当时董存瑞是否真的炸碉堡,因为没有人证看到,英雄事迹是存疑的。

他的这番言论,被《大众电影》杂志刊发在其2006年第8期杂志中,标题名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在该文中看似是在描写电影《董存瑞》的拍摄历程,实则在文中多次对董存瑞本身“英勇炸碉堡”的事迹提出了质疑。

之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董存瑞》节目的采访时,郭维导演又再次对董存瑞事迹的真实性提出了疑议,在他看来,董存瑞牺牲时身边并没有其他战友,也没有见证者,所以到底有没有炸碉堡,是谁炸的碉堡是存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篇文章和报道一经公开发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纷纷站出来力挺董存瑞,斥责媒体不负责任的误导性报道,就连董存瑞年过七旬的妹妹都忍不住了,最终才出现了本文开头导演郭维、《大众电影》杂志、中央电视电视台被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的事件

其实,在当时,被质疑的又何止是董存瑞,有一段时间,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恶搞英雄”“虚化历史”的潮流,有些人甚至把丑化英雄当成了一种时髦,给社会大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质疑董存瑞的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提起董存瑞英勇炸碉堡的事迹,可以说承载着所有国人的记忆和热血,不仅因为他的事迹早已被写进小学课文让我们都耳熟能详,更是因为大家内心里深知,正是这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才造就了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家承平日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是出生在春风里,享受在阳光下,那些原本感天动地、生动鲜活的英雄事迹也渐渐变成了单薄的文字,才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以可乘之机。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是有心理动因存在的,而心理动因则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代直接相关,所以,我们今时今日的思想眼光和心理动因去分析和质疑当时当地的英雄事迹,认为其不符合常理,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董存瑞能够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选择以血肉之躯勇炸碉堡的心理动因,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董存瑞出生在1929年,牺牲在1948年,其生活的时期是中华民族最为动荡和破败的时期,对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阀混战,对外有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

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像董存瑞这样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不仅要忍受贫穷和饥饿,还要面临随时被战火波及颗粒无收的惨状,生活必然是十分凄苦的

与电视荧幕上董存瑞憨厚的形象有所不同,年幼的董存瑞自小就表现出了很强的上进心,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他最为令人称道的就是胆大心细,那时候,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扫荡和侵略十分的频繁,并且对给八路军递送情报的人员惩罚非常严酷,可以说只要被发现基本就没命了。

但偏偏董存瑞对递送情报这件事非常在行,特别是给八路军送“鸡毛信”更是有自己的诀窍,他一般会伪装成一个放牛娃,然后将事先用布料包好的鸡毛藏到牛粪里,然后把牛粪装到竹篮里进行运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而牛粪是具有一定可燃性的,因此,贫苦人家经常都会将家畜粪便特别是牛粪收集起来,用作天冷时候的烧材,因此,将书信藏在装牛粪的篮子里,一方面不容易引起日军和日伪军的疑心,另一方面,因为牛粪本身令人作呕,因此很少有人会动手进行翻查。

因此,董存瑞靠着这个方法为当时的八路军递送了不少重要的军事情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董存瑞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也开始知晓为什么无数英雄好汉为中国抛洒热血,更是经常会为一些从八路军那里听来的战斗英雄的事迹而欢欣鼓舞。

正是如此,董存瑞十分渴望加入八路军,可由于他年龄太小,无论是八路军干部还是董存瑞家里都提出了反对,但这并不能打消他的决心

按照董存瑞妹妹董存梅的回忆,董存瑞自小就是一个非常有主意的人,只要他决定了要做的事,谁来了都劝不住。

1945年7月15日,董存瑞在和妹妹简单告别后,就直接跟随部队一块离开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从1945年入伍到1948年牺牲,在董存瑞入伍的3年时间里,他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精神,跟随连队先后参加了数百次战斗,还立了功入了党。

也正是在这3年跟随党跟随军队的战斗和磨砺中,他真正地理解和认识了国家大义和我党使命,也从一个有些楞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英勇战士。

也许,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董存瑞不过20出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能都还没有真正形成,很难谈真正的信仰。

但事实上,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20岁的董存瑞已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见识到了日军的强悍残忍和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被身边战友为了人民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震撼和感染。

正是在这种阅历之下,才有了后来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经典镜头:

董存瑞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入党时热泪盈眶地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这辈子都交给党了!

正是有了如此强的信念,才有了董存瑞在隆化战斗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1948年5月,我军在攻打隆化城时遇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

最开始对隆化发起进攻的部队完全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县城,国民党军队竟然构筑了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部队被敌人阻拦在隆化中学一线的地下暗堡工事之前。

最终,在付出了歼敌700,我军伤亡将近2000人的惨重代价后不得不暂时选择放弃对隆化的进攻。这次失败也让整个进攻部队士气低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再次向隆化之敌发起进攻的消息,当他们怀着为战友报仇的满腔怒火来到战场后,才发现这一次的进攻依然不顺利

一开始,负责进攻的一营在付出了惨痛的伤亡后,也仅仅是占领了隆化中学周边的一个地主大院。后续跟进的二营推进的也并不顺利,敌方在隆化中学防线构筑的暗堡实在是太多了,经常是拔掉一个,另外一边悄无声息地又冒出一个火力点,打得我军猝不及防。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才被直接从二线拉到了战斗现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端掉穿插在敌人防线上的碉堡和暗堡,确保主力部队的顺利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由于我军缺乏坦克装甲之类的重型武器,面对敌人的碉堡火力网,能采取的办法就只有用人背着炸药包抵近爆破。

但敌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隆化中学东北角、中学前的大桥上及桥下的河沟中分别布置了密集覆盖火力网,想要以此来拦截我军负责爆破的战士。

因为敌方的火力过猛,好几名背着炸药包主动请缨出击的战士都不幸被敌人击中,生死未卜。

作为一个有骨气、有担当、有血性的军人,董存瑞眼看着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想必内心一定是焦急万分的,而作为一班之长,他显然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董存瑞为什么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向连长主动请求,要背负炸药包前去打掉敌人的火力点。

一开始,连长对董存瑞的请求是直接反对的,因为作为一位多年征战的老兵,他完全知道此去的凶险,所以他不想失去董存瑞这样一位优秀的班长。

但董存瑞看到连长不让自己去,也是直接就急眼了,并当即立下了军令状:炸不掉它,绝不回来!

看到董存瑞如此的坚决,连长也就答应了下来,但没想到,最后董存瑞真的是一语成谶,再也没有回来。

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记于心,董存瑞与战友郅顺义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敌人的碉堡前,但发现随身携带的三脚架已经损坏,看着敌人的火舌带走一位又一位战友的性命,董存瑞作出了托着炸药包奔向碉堡的惊人之举。

斯人已逝,如今我们早已沐浴在和平的柔光之中,但时间流逝并不能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忘记历史,忘记先烈,忘记英雄。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案件中,令董存瑞家人和无数部队的老领导、董存瑞生前的老战友最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无数人亲眼所见的惊天壮举,竟然在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挑唆下,成为了一桩没有证人的悬案。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不少年过八旬的老人或主动来到庭审现场,或拍摄视频为董存瑞的事迹作证,这一幕怎么能令人不动容呢。

好在近年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斗英雄和他们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和发掘,让更多人知晓了英雄们的事迹。

在此,也希望那些忘记历史、不尊重英雄、刻意歪曲是非曲直甚至进行调侃恶搞的人能够立刻收手,还我们国人内心的一份骄傲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