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的时候,路上几乎很少有车辆;走的时候,这座城市开始复苏了。”看着眼前这座城市的变化,广东省援沪医疗队虹口点负责人钟鹏强感慨不已。5月18日,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300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粤。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共有广东、安徽、江苏、湖南、陕西、湖北、浙江、河南、云南、山东、河北、四川等12个省的核酸检测队驰援上海,累计支援上海20余家检测机构和医院,完成检测量3456.4万管,为上海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和多轮大筛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早一分钟阻止疫情传播

为了将潜在的阳性感染者尽快“挖”出来,核酸检测人员每天都要与新冠病毒近距离“对峙”。钟鹏强所在的34人小分队对口支援虹口中科润达方舱实验室,负责样本接收、试剂配制、样本处理和扩增、结果分析及反馈全流程。

“4月3日,我们凌晨两点到达酒店,稍作整顿一早就进实验室开始工作。”钟鹏强告诉记者,方舱实验室建在户外,午后气温很高,防护服内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但所有人都是默默地坚持,“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早一分钟阻止疫情传播。让上海这座城市早日复苏,一切都值得。”钟鹏强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队员的心声。

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广东省援沪医疗队潮州市领队兼潮州市中心医院主管技师苏洁所在的团队放弃仪器自动加样,用更辛苦但更快的手工操作,“一般来说,人工加样比仪器自动加样快1倍,如果仪器1小时加3块核酸提取板,我们手工加样至少可以加6块核酸提取板。”她告诉记者。

每一次旋转、按压都不容出错,这样的动作每小时至少重复1000次以上,手上都磨出了老茧。就这样,团队一次次打破检测实验室瓶颈,从每小时4000管到7000管,不断刷新着实验室检测速度。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总领队黄彬告诉记者,自4月3日抵达上海,团队40多天完成超过975万管、4523.3万人次的核酸采样检测,日均完成检测近23万管,占外省支援总量的四分之一,并实现队员“零感染”。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4岁,也是最后一批撤离上海的援沪医疗队之一。

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优化流程提高速度

5月18日下午,完成支援任务的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济南。“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参与了上海市多轮核酸筛查,累计检测样本154万余管,为合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山东力量。”回忆在上海奋战的46个日夜,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领队巩怀证难忘4月3日那天,来自省、市58家医疗机构的101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迅速集结,逆行驰援。

援沪核酸检测队队员、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高学军记得,抵达上海后,大家就迅速投入工作。“由于需要检测的样本量大,一个班次下来,不少队员已经很疲惫了。”在去高学军工作的普陀区“火眼”实验室,队员们常常会趴在椅背上睡一会,补充体力。

46个日夜,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优化流程提高速度,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最高检测量达10万管/天。最令高学军高兴的是,“这些天,让我开心的是看到上海街上人、车越来越多,这座城市渐渐恢复喧嚣。”

5月13日,328名安徽援沪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队员在圆满完成援沪抗疫任务后,启程返皖,回到各所在市进行集中隔离健康观察。他们在上海连续奋战44天,累计完成核酸样本检测量350万管。此外,安徽还支援上海移动检测车(方舱)11辆,单日检测能力近4万管,累计检测量超过300万管。

40余天,完成检测342.28万管,5月16日起,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陆续踏上返程归途。这490名队员分别来自无锡、常州、盐城、扬州、淮安的181家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检测机构。他们自3月29日起,就先后携带方舱、气膜实验室和检测设备赴沪支援。

“50名队员带着8台核酸提取仪、25台PCR扩增仪和检测所需试剂,一接到命令就立刻出发。”淮安队领队刘娟介绍,4月1日凌晨抵达上海后,检测队迅速熟悉情况,确定基本检测流程,随着工作磨合得越来越好,日均可完成25000管检测量。“期待上海疫情早日结束,市民都能重回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刘娟说。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