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距离西安3岁男童掉入下水道,已经过去6天了!

男童坠井处已经换上了新的钢板,搜救人员依旧在各个污水点排查,甚至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渭河,但依旧没有任何消息。

那一天是5月12日,天气微凉,晚风瑟瑟。

杨先生一家四口刚刚在亲戚家吃完饭出来,没想到意外就这样发生了。

儿子走在杨先生右边,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儿子就这样踩了上去。

在坠落的一瞬间,杨先生本能地拉了一把,可却没能拉住。

他没有时间多想,只想救下他的儿子。

他想要下去,无奈井口太小,以杨先生的身材根本下不去。

焦虑、无助、悲痛、绝望......这些词放在此时的杨先生身上都不为过。

渐渐地,哭声微弱,孩子也消失不见了。

如果说,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的话,那最痛苦的无疑是孩子的家人。

孩子消失以后,妈妈跪在井前失声痛苦,她一遍遍地重复着:“我儿子掉下去了,我儿子掉下去了..."

那是一个母亲绝望而又卑微的呐喊。

孩子的奶奶也整天以泪洗面,常常跑到井前查看,她多想孙子可以出现,抱住她说:”奶奶,我好想你。”

那是一个老人祈求而又无助的念想。

孩子的爸爸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我想去救,但是那个井口太小,我没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爸爸面对镜头的采访太过冷静,也可能是有些人想要试图给孩子的失踪找一个发泄口。

于是,爸爸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孩子掉到井里面,爸爸像没事人似的。”

“这父亲真垃圾。”

“没感觉他爸爸伤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有人搞起了阴谋论:

还有人连带着母亲一起骂了:

我无法想象这些人是以怎样的理由去指责一个父亲的,自私?冷血?无情?还是不负责任?

要知道,面对生死,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张面孔,有的人惊慌失措,沉浸悲痛无法自拔,而有的人虽然表面镇定,内心却在滴血。

你又怎知,这个父亲不是后者呢?

自由的网络空间,人人都戴着一副面具,有的人还不止一个身份。

藏匿真实身份的他们,会肆意攻击他人,借此发泄自己的不满,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当今社会才会到处充斥着戾气。

他们全然不顾真相如何,凭借一身“正气”在网络上进行无差别攻击。

对他们来说,空口鉴真相的快感才是最重要的。

一场又一场的无脑狂欢,在人群里爆发,虽然没有硝烟,但足以致命。

很多人不解,真正的爱是什么?

在李咏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哈文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2018年10月25日凌晨,李咏离开了,以轻柔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哈文只是将所有的悲痛,化成了4个字:“永失我爱。”

在李咏生病期间,她没有透露任何细节,只是默默地守护在他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直到去世第三天,她才将消息公布于众。

李咏去世后,她每天都会在微博发一句早安,好像在对他说:

纵使人间不值得,我也会向阳而生。

试想,如果哈文早早把李咏患病的消息发出来,一定会博得很多关注;

如果在李咏病重期间,她每天发布状态,一定会掀起无数波澜。

但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知道,对李咏最大的安慰,就是让他享受这片刻的安宁。

这是对爱人的尊重,也是对爱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王宝强曾经深夜发了一条微博:

“本来是三个,现在只有两个,但在我心中永远是两个,我爱他想念他。”

本来就是简单的一个哥哥想念弟弟的心情,但他却在下面配了一张一张自拍照,因此遭到了网友的狂轰乱炸。

很多人说:

  • “太能炒作了,哭的时候还不忘记自拍。
  • 拿死去的亲人赚取热度有意思吗?”

这就是围观者的双标态度,沉默理智他说你冷血无情,泪流满面他说你逢场作戏。

你永远也满足不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他们似乎忘了,失去亲人的是你而不是他们。

陶渊明在《挽歌》中说: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类的生命,在天灾人祸,疾病死亡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击。

所以面对死亡,请多些尊重,少些玩笑。

因为:人可以不懂得生的意义,却不能不敬畏死亡。

乔任梁离世时,陈乔恩悲痛万分,甚至在追悼会上哭到崩溃。

但依旧有人质疑她在逢场作戏:

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发文悼念kimi,为什么要在他去世几天之后发微博,是不是为了上热搜而炒作?

无端的指责来得没有由头,更像是情绪发泄。

如今,几年过去了,这阵无厘头的风,也刮到了乔任梁母亲身上。

乔任梁去世三年后,乔妈开通了某平台的账号,发布的内容多为对儿子的想念。

  • “妈妈没有一天不在想你,即使大风大雨,妈妈也会如约而至。”
  • “天快亮了,对不起又失眠了。
  • 我好想你,虽然很孤独,
  • 但是我依然要等你。”

字里行间,不仅透露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失独老人的脆弱也一览无遗。

看到这番景象,没有人能不为之动容。

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慢慢地,乔妈发布的内容少了些许消极,多了些积极生活的影子。

她会和粉丝分享日常,会在镜头前烹饪美食,甚至接手了儿子生前经营的品牌。

看着两位老人逐渐走出丧子的阴影,不少人为此表示欣慰。

但总有人眼里容不得“沙子”,乔妈妈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在他们眼中就越发刺眼。

在乔妈分享美食的视频下,有人讽刺她:

  • 儿子死了,还吃得下?

有人辱骂她,表情夸张,瞪大的眼睛吓死人。

还有人指责她,过度消费儿子,吃人血馒头。

对于这些“圣人”的言论,原谅我无法苟同。

首先,亲人离世,活在世上的人,难道要一辈子都深陷痛苦吗?

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其次,乔妈眼睛突出,并不是故意搞怪,吸引看客,而是因为脑垂体出现了问题。

最后,整日以泪洗面,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积极生活向前看才是。

我们不是当事人,不明其中真相,便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也不要对别人无脑“开炮”。

生活是自己的,各有各的色彩。

你没有办法让整个世界非黑即白,你能做的无非是,多点思考,少点谩骂。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会无比思念亲人?

有这样一个回答感人至深:

  •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是会通过某一样物品,某一段经历,某一个瞬间……而迸发出来的,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并非物质的表现。

就像《入殓师》结尾所说的:

“死亡是很普通的一件事。

死可能只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世上纷纷扰扰,人们来来往往,请不要用最无底线的语言来对待他人,因为一句话可能毁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

你可以做不到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你可以做不到怜他之所怜,爱他之所爱;

你可以做不到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但最起码要懂得尊重,敬畏生命,管好自己的嘴。

最后,小语希望男孩能够被找到,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