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日前,杭州正式发布方案,优化大走廊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架构,推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杭州国土空间的重点发展区、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城市发展重要增长极。

到2035年,城西科创大走廊将基本建成国际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示范区。形成“ 一心聚力、两轴提升、七圈驱动、全域风景” 的空间格局。

2016年,横跨西湖、余杭、临安3个区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多年来,创新要素不断在大走廊集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是全省的3倍,全省9家省实验室有5家布局在大走廊,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省的80%,人才总量达到50万名。但大走廊仍存在创新要素无法最有效配置、在全球创新体系中话语权较弱等不足之处。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表示,2014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立足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提出打造科创中心、科创城、科创走廊、科创湾等设想。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湾区经济已成为许多世界级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孔令刚进一步分析,如美国东部的纽约湾区、西部的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它们皆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重要特征,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作用,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点和驱动技术革新的“领头羊”。

在他看来,湾区经济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强,经济结构开放、资源配置能力高效、对外交流网络发达,具有显著地提升区域内要素配置效率、产品流通便利度的作用,成为高效率组织的空间结构形态。

“杭州科创大走廊建设是一个比较大胆的的设想,提出较早,但资源过于分散。”孔令刚说,其试图囊括杭州与科技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源,包括几所主要高校资源、阿里巴巴等企业。

“杭州要反思,智慧城市建设做得最早,但在应对疫情,这些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孔令刚指出,“由于疫情对实体空间业务往来的严重冲击,企业被迫加快数字化转型,缩短数字化转型周期。经验告诉我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要以内容科技、内容产业取胜,尤其今年疫情的发生,更要将疫情防控与城市治理进行‘新科技突围’。”

“比如,人工智能与医疗相结合,形成智慧医疗,加快诊断速度,提高诊断精度;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研发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精准对接供需双方;远程视频技术和人工智能管理技术与教育行业相融合;云办公技术和视频会议技术则促使在线办公、居家办公成为新流行趋势。”孔令刚说。

据悉,目前,杭州已划定大走廊23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核心区域,推进体制架构、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审批服务、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8个方面融合。

对此,孔令刚建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应进一步凝练资源,突出特色,突出数字技术应用,突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特别是技术应用场景的全新设计。

加快推进大走廊,一系列新举措陆续落地。如资源要素保障方面,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大走廊科技创新工作,发起设立规模超300亿元的大走廊基金集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实行单列管理,重大项目用能指标由市级统筹保障等。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大走廊打造“123X”现代产业体系,即打造万亿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金融科技、创投产业、人力资本三大特色科技服务业,前瞻布局先进材料等若干重量级未来产业。到2025年的目标是,产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研发机构与平台达到50家,人才总量超过70万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

“城西科创大走廊应以智能城市和智慧生活建设为抓手,向市场开放更多创新资源和空间,给予更多弹性政策支持,聚焦独角兽企业创新需求,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度,培育创新经济新形态。加强多场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不同特色和主题,发布场景清单,制定场景标准、技术标准和推广标准等,强化标准应用并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孔令刚指出。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