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月玉心(爸妈精读作者)

看到网络上一位妈妈的朋友圈,我陷入了深思。

不顾一切地为孩子付出,真的值得吗?

“芒果仁给两个孩子吃,我只配吃芒果核”,文字上面的芒果,细嫩多汁,让人垂涎欲滴,而旁边的芒果核,稀稀松松的纤维毛,与果肉形成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是一条普通的朋友圈,不料却因此“翻车”。

评论区更是一片“悲哀”声:

“除了自我感动还剩啥”?

“宁愿自己不吃,也不想家长故意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是尽其所能地把最好的给孩子:吃、穿、玩、用,无一不是先孩子,后自己。

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目之所及处,只有孩子的身影。

正如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道: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招牌,扯着“感情”的旗帜,这样的教育,结果都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越卖力,孩子越惨

与宝妈们在一起,最常听到的话题就是:

“孩子出世后,从来没有睡过一天懒觉”

“接送上下学,双休日的辅导班,时间都给了他”

“都好久没有出去逛街了”

这便是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所有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无微不至,可以给孩子一个光明未来。

却不知,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赋;放开手,却是他们的短板。

论起卖力,不由得想起,曾刷屏全网的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妈妈为了孩子,放弃高薪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中,只为孩子可以出人头地。

为了让茉莉努力学习,妈妈用这些口头禅绑架着茉莉:

“如果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我天天省吃俭用,你不好好读书,就是不孝!”

字字句句,像尖刀一样,把茉莉的心扎得千疮百孔。

茉莉认为,妈妈的不易与辛苦都是她的错,唯一可以填补妈妈心中的遗憾,就是奋发图强,用力奔跑。

可是,茉莉发现,无论如何拼命,都达不到妈妈的目标,这份爱太沉重。

最终,伤痕累累的茉莉从楼上一跃而下。

茉莉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茉莉妈妈,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地付出,却把女儿逼上了绝路。

父母整日围着孩子转,毫无底线的付出,成了拴住孩子的筹码,最亲近的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远离的人。

付出和回报,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课题,父母养育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课题,孩子为了自己学习,奋斗,这是他的任务。

而不是,孩子为了不想辜负“父母的牺牲”去努力,拼命成为父母心中的样子。

分不清责任,守不了原则,辨不明课题的父母,往往都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

中国的家庭教育,就像《园丁与木匠》书中所说:“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是中产阶级父母的一场自我感动式的狂欢。”

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最后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卖力的背后,不是感动,而是负罪感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们习惯性“卖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网友的回答,让人深思:

“我的一切都是他们给的,他们的不如意,全都是因为我,他们没有错,我就是欠他们的,都是我的错,无论我怎么做,都是一事无成,是不是我死了,父母就轻松了?”

下面的更多评论,都在倾诉父母的“卖惨”,已然让他们窒息。

父母的付出,看似不求回报,却无时无刻不在孩子身上索取,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只要孩子稍有不合心意,便不断地向孩子诉说“苦水”,利用孩子的纯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孩子会觉得父母的不幸,都来源于自己,他们为了弥补心中的歉疚,不断地给自己施压,来减轻心中的内疚感。

最终,父母为自己掏心掏肺的给予而自我陶醉,孩子为了父母的期望,失去自我,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papi酱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人生的排序应该是“自己第一,往后才是孩子父母”而导致她说出这句话的原因,来自她的父母。

在papi酱小时候,父母总是用他们的“惨”来绑架她的生活。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父母砸锅卖铁为了你”;

“如果当初不是为了你”。

父母的直言,没有感动papi酱,反而让她感动愧疚,这份炙热的爱,让她不敢享乐,不敢肆意妄为。

短短几句话,引起了无数人共鸣,直戳网友的心窝。

软舌无骨,最伤人心,这些话,落在孩子心里,是沉重的枷锁,听在孩子耳里,是满满的负罪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可能,父母的本意是想孩子看到自己的不易,激励孩子去学习,殊不知,他们是在用“情感”控制孩子,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

总是挂在嘴边的付出,即使心怀善意,也犹如利刃,直刺孩子的心。

孩子为了回报父母,不得不迎合父母的需求,克制自己的想法,在愧疚中活得拧巴又委屈。

最好的养育: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很多父母,觉得不把孩子放在首要地位,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孩子就会缺少爱,失去安全感。

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父母,又如何有更多的爱去爱孩子?

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有着活出自我的父母。

作为一位9岁孩子的母亲,我也曾经掉进“无私奉献”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曾一度以为,不顾一切的付出,孩子会上进,会懂事听话,谁曾想,换来的只有不断地争吵,疏离。

在恶劣的环境中,孩子少了该有的灵动与活力,我整天在混乱的思绪中,辗转难眠,痛定思痛后,才明白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到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

于是,我拿起蒙尘的书本,捡起搁置的梦想,每天做我应该做的家务,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进步,充实自己的人生。

久而久之,孩子少了耳边的唠叨,我看书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翻看字典;我运动时,他跟着我一起运动。

当我不在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的起居时,他的自理能力变强,偶尔在我下班时,还会为我递上一杯热茶。

当我做回我自己,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时,才懂得,对孩子再多无微不至地关注,都不如春雨润物无声的影响。

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始终大于解读能力,如果父母向孩子传递的是消极的情绪、态度以及行为,那么孩子感知的,也必然是悲观的。

最后孩子会把悲观的情绪,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当他没有办法消化这种情绪时,就会成为童年的阴影,追随其一生。

相反,父母每天朝气蓬勃,眼中光芒四射,孩子,自然而然地被光芒吸引,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用在亲子关系中,亦是如此。

把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既是成全自己,也做了孩子的榜样。

对孩子最伟大的爱,就是好好爱自己,而后爱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作家尼娜在《爱自己》一书中写道:“如果你要过一种清醒的生活或想变得幸福,你必须爱自己。爱自己如珠似宝,活出自己的价值,生活中自然遍地阳光。”

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的状态,折射出的都是父母的影子。

低层次的父母,才会为了孩子,去无私地奉献自己,高层次的父母,都是先把自己活好。

作者简介:明月玉心,富书专栏作者,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