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8 日 – 6 月12日,中国科普博览携手知乎科学,发起「写给未来的答案」征集,邀请众多科研专家、青年学者,回应大家对科学的好奇,为关于未来的问题留下最新的注脚。正值“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这也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科学大礼包”之一。“爱科学,向未来”,也许你恰好是相关专业的从业者,这些问题触碰到了你的知识领域;也许你是兴趣使然,早已深耕多年,对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又或者你也有这样关于未来的问题,期待你一起加入进来,为科学执笔,把答案写给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5 年,爱因斯坦天才般地提出广义相对论。

1967 年,惠勒第一次将这种神秘莫测的天体命名为「黑洞」。

2019 年,首张黑洞照片面世,黑洞的存在被直接确认。

2022 年 5 月 12 日,就在上周,人类的第二张黑洞照片公布了。

经过一个世纪的争论与求索,我们距离「黑洞」的答案,终于近了一点点。

浩瀚宇宙,人类想要去触碰的答案数之不尽,分子云核、原恒星、褐矮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

而在我们共同生存的这颗蔚蓝星球上,也有那样多的未知等待揭开。生命的起源、灭绝,地球样貌的更替,大自然力量的呈现……

这些关乎本源的问题,距你并不遥远——

在你发呆的时候,脑海中或曾一闪而过,「我们的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在你得知亲人罹患疾病时,也曾迫切地想知道,「人类能否 100% 治愈癌症?」

我们仍没有答案。

尽管经典物理学头顶的乌云已经散去,但如同这样的「乌云」,依旧密布在我们通往未来的征途中。

幸而,有那样一些人,无论身边多少旖旎与喧嚣,即便世界总是无法规避灾厄与困顿,总在步履不停地寻找答案,只为把我们对于一个问题认知的最外延向外拓出一角——即使这个尖角这样微小,即使这个开拓要穷极一生。

他们中,有身居科研一线,硕果累累的科学家:

2022 年 3 月 18 日,《科学》杂志刊登中国天眼 FAST 重大发现,论文第一作者、知乎答主国家天文台博士 @冯毅 揭示「快速射电暴」极有可能处在超新星遗迹、脉冲星风云等环境中。他让我们离「快速射电暴」起源谜团又近了一步的同时,也带我们回顾了此次发现的诞生过程。

有刚进入科研世界奋斗的青年学者: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到如今的板块构造学说,人类探寻地球深部的步伐从未停止,知乎答主 @Seisfish是一位海洋地球科学博士生,也在这条路上踏出属于自己的征程:“我将会结合我的新研究工作,去科普这个宏大问题的一部分。”

也有每一位在自身领域深耕的科学爱好者。无论是过去留下的科学难题,还是实时科研进展,他们的身影总会及时出现,笔耕不缀……

他们是离答案最近的人,他们是离未来最近的人。

今天,中国科普博览携手知乎科学发起「写给未来的答案」征集。这一次,他们的讨论不再囿于专业期刊,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的内容社区。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亦有机会怀揣着一颗去探索的心,借由他们的笔触,一窥写给未来的答案。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从事不同职业。但这次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身份——「未来答案执笔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地球上,为什么会发生物种大爆发?」

未来答案执笔人、古生物学博生生 @老牛头 带着我们追溯整个动物界的化石记录:

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确切化石记录,如果能找到的话,都不会超过寒武纪时期的地层。也就是说,单看化石记录,我们今天常见的动物比如脊椎动物(鱼、青蛙、蜥蜴和蛇、猫狗、麻雀)、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节肢动物(蜈蚣、虾、螃蟹、蜜蜂)、软体动物(生蚝、田螺、蛤蜊、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蚂蟥)等动物的祖先,似乎都同时突然在寒武纪突然出现……

生命之璀璨,其诞生之路上有着无数种可能,从五亿多年前 2 厘米的鱼类,演化成各式各样的人类,铸就底蕴深厚的文明;但一路上也少不了摧残,无数种灾难,无数次出现。在地震、海啸、火山、台风面前,人类的力量总是如此渺小。

「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并预防海啸、飓风、地震等灾害性事吗?难点是什么?」

未来答案执笔人、气象爱好者 @chenzhe 简明扼要,直戳飓风的命运:

要预测一个飓风最后会登陆哪里,那么必然要注意它是怎么移动的。

对于大部分台风而言,影响它们的命运莫过于两点因素:自身的「奋斗」和环境的制约。硕大的副热带高压和穿越了整个地球的西风带可以说是环境的制约。而自身的奋斗也很显然,应当指台风本身的大小、强度、以及其结构。

当面对机遇与灾难,我们迫不及待地思考,我们能更好地延续生命吗?近些年来,基因治疗,猪心、猪肾器官移植等字眼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要用猪器官做供体呢?未来也如此吗?

「异种移植技术成熟了吗?未来能否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问题?」

未来答案执笔人、医学博士 @倩Sur 认为当下的器官移植实践,着实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获得充裕器官来源的途径:

猪的生理和器官大小与人类非常相似,与来自牛等其他动物的器官相比,它们的器官更容易适应人体。多个科研机构开展过手术尝试,都获得了理想结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US NIH)的研究人员已成功将猪心移植到狒狒体内,并使狒狒存活了两年多。在德国的另一项独立研究中,研究人员能够给多只狒狒从猪身上移植心脏,所有狒狒都存活了六个月以上。

这些手术后狒狒存活时间数字乍一看似乎很低,但是 ,狒狒的平均预期寿命也远低于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猪的移植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发挥作用,尽管效果不是很好。

到这里,关于未来的答案只出现了1/30,还有更多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生态学、能源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问题,等待着更多的「未来答案执笔人」共同编写。

也许你恰好是科研从业者,这些问题触碰到了你的知识领域;也许你是兴趣使然,早已深耕多年,对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但无论如何,我们期待你能参与进来。

在知乎搜索「写给未来的答案」,未来的序章,一直在等待一份来自你的贡献。

点击原文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活动详情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