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共同富裕包涵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3个层面。共同富裕框架下,科技创新通过“共创—共享—共益”路径,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用户、平台等多主体的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价值共创体系;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的价值共享生态;鼓励树立社会创新意识,健全发展科技创新的价值共益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

共同富裕既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时期促进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要突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处于创新体系的“塔尖”位置,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全新发展格局。王斌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中提出,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投入以及产业结构存在密切关系。温小霓、李俊霞通过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GDP的增长有显著影响。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对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

本文提出了共同富裕框架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共创、共享、共益3重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一方面,通过多主体的价值共创与共享,实现财富创造和资源优化配置,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可持续的价值共益,形成产业共建的良好布局,产生社会带动效应,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共同富裕框架下科技创新的“共创—共享—共益”实现路径

01

科技创新赋能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在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用显著,是带动我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火车头”。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作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为经济发展赋能并引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防止两极分化,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科技创新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促使政府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而催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本文通过经济发展将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如图2所示),进一步阐述科技创新通过“共创—共享—共益”路径实现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的过程。

图2 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1.1 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善市场经济结构,为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赋予新动力,引领经济发展。首先,科技创新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始动力,在创新主体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优势,能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其次,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通过激发市场活力,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创新主体提供动力与技术支持,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最后,创新主体通过科技创新增加自身利润,提高资本生产率,推动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变革。

1.2 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经济发展与政策工具的调控治理相结合,共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首先,经济发展能够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使物资满足人类的需求,使基本经济关系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产生积极作用。其次,经济发展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我国现有经济格局从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结构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转换,逐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数量,防止两极分化。最后,只有理解并正确运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公平。

1.3 科技创新推进共同富裕

新时期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更多的主体、采取更多元的方式。科技创新通过共创、共享和共益3重路径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加快共同富裕实现的步伐。首先,价值共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全球科技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要求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协同互通。科技创新的多主体之间有必要开放合作、共建创新网络,集思广益、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交互共融、发挥协同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价值创造的互利共赢。其次,价值共享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已经形成。科技创新通过资源、数据、成果共享,发挥多主体优势,在传统创新方式上有所突破,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共享,并不断挖掘创新主体的创新潜力,催生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更精准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后,价值共益是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本身提供了共益的重要资源,同时在全社会引发公共效应,从根源上树立创新主体的共益社会责任观,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打造全面可持续的价值共益形态,从而推动共同富裕进程。

1.4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共同富裕包含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3个方面。首先,从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共同富裕的目标人群是全体人民,是全民共富。改革开放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实现了部分人群和地区的生产力提升后,开始形成带动效应。通过价值共创,改革开放让更多创新主体参与进来,实现全民共富。其次,从共同富裕的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不仅限于物质充盈,还包括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均要实现价值提升。通过科技手段,将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到适用行业,实现跨领域共享。最后,从共同富裕的过程来看,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共建的过程,需要全体参与。通过树立共益价值观等方式,号召各创新主体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02

打造科技创新的共创范式

2.1 实现“EGUCP”的多主体价值共创

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主体有不同的分工。通过企业、政府、高校、平台、用户等主体的多方协同,形成共同富裕框架下科技创新的“EGUCP”价值共创体系(如图3所示)。

第一,企业是价值共创体系的主力军。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多元互动关系。企业生产制造科技创新产品并精准识别投入市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转化,进而增加进出口额,带动产业升级。

第二,政府为价值共创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一方面,政府通过顶层设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科研成果的产生提供“沃土”,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为科技研发过程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完善融资机制。例如,北交所的成立,使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强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第三,高校为价值共创体系提供知识保障。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科研联合实验室等机构,不断产生前沿科技成果,培养并输出科技创新人才,打通双向互通的渠道,让高校科研成果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实现商学相融。

第四,平台为价值共创体系提供技术保障。平台将各创新主体相互连接,去除信息传递的中间效应,打破信息壁垒,拓宽传播渠道,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有利于创新主体孵化创新成果。

第五,用户是价值共创体系的新生力量。用户主体的加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了从价值输入到输出、从功能导向到精神导向、从个性化到普适化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科技创新的“EGUCP”价值共创体系

2.2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一方面,一个国家拥有的活跃在国际前列的企业的数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质量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企业是最为活跃和有效的利益载体,体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因此,要发挥好企业在价值共创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企业具有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科技创新的不断渗入使得企业的组织架构持续更新。在企业内部逐渐扁平化的结构中,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企业对系统内其他主体的需求感知度变高。

第二,企业具有对转型升级的适应性。新时期,对企业而言,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水平尤为重要。商业运营模式不断革新和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带来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这要求企业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换为打造以创新为主导的核心竞争体系的经营模式,工业生产过程向智能化生产转变,产业上下游用户能够实时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中来。

第三,企业具有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性。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依靠人力已无法满足对庞大数据体系处理的需求,企业需要运用数字化平台对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研发团队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升级,从服务创新的角度预测消费者意向,设计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

在科技创新的价值共创体系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须发挥好企业的策源地作用。

第一,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政府要推行正向激励政策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通过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创投和风投等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提高企业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并资本化、产业化。

第二,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共创机制。政府通过整体统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融资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多角色融合、市场内生驱动的科技创新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企业健康平稳运行。

第三,要促进企业在价值共创体系中实现协同合作。通过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创体系,打通企业与外界利益相关者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和合作协同创新的渠道。企业充分与其他创新主体、外界环境相连接,形成辐射式网络合作,最终推动价值创新,实现从单一价值链到整个价值体系的升级。

第四,要提供充沛的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这一核心资源。高校、科研机构等需要提供人才和知识保障,不断培养、输出高质量人才;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联盟,加强商学相融,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系统的构建。

2.3 重视民主化创新的广泛力量

单一的生产者创新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广度”,抑制了科技创新动能的发挥。后熊彼特主义理论主张,主体创新应逐渐由企业家创新转向个体创新、用户创新,发展关系应由竞争关系走向共生关系。首先,知识经济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民主化创新思潮的作用逐渐显现。用户成为价值共创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为价值共创体系赋予了个体创新和大众创新的活力,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创造。其次,民主化创新是一种重要的且在不断发展的“草根式”创新。它赋予了人民一个既可以丰富生活、增加社会福利,又可以改善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机会。民主化创新的实践者不仅只有企业家,更包括用户在内的更广泛的群体。最后,民主化创新的相关政策亟须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让科技创新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推动创新不断公民化、公共化,将创新普及到公共群体中,传播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主创新中促进动力变革;另一方面,要从实践中进行转变,让科技创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来自广大人民群众。

充分激发民主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热情,重视民主化创新的广泛力量,需要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重视个体科技创新精神动力的作用。个体科技创新精神动力来自外界环境影响和内在精神支持。其中,外界科技创新环境是个体产生创新行为的推动力;内在精神是个体源自科学技术本身的精神动力,如科学兴趣、个人荣誉感等,是决定科技创新价值高低的直接因素。保护个体创新行为,就要尊重创新自主权,使个体勇于质疑现有理论,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同时营造鼓励个体创新的和谐氛围。其次,要提倡科技创新的众创化转型,加快科技创新研发的步伐,打破创新活动的边界,不断进行突破性创新,让更多的创新个体参与到科技创新过程中来,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领域集思广益,持续注入新的元素,拓展研发新方向,通过众创体现知识社会的民主化。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能够促使多元素产生相互作用,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成果,使创意与技术紧密相连,形成科技创新的全新生态。最后,要建立健全个体创新的容错机制,消除个体创新面临的障碍。由于个体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差,且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个体在设计、制造、调试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差错。因此,对于个体创新要有更强的包容性,形成个体创新的容错机制。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的未知领域,个体创新更具前瞻性,依靠多主体的智慧发现协同创新的潜在价值,进而充分调动个体创新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03

推进科技创新共享生态建设

3.1 建立科技创新公地

创新公地作为一种激励合作的治理机制,将分布式信息、知识等汇集到创新活动中,旨在促进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现机会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识别经济机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于不断提高“共享”层次,使全行业、全领域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因此,创新公地理论体系同样适用于共同富裕框架下的科技创新发展。企业、投资人、科研工作者、政府部门以及社会集体等各个参与主体,均可在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精准定位并从中获取红利,使科技创新成果从“价值独享”向“分类共享”过渡。

提升科技创新公地的治理能力,不仅要集聚科技创造力量,更要推进共享生态建设。首先,关注创新受众的利益,既要关心创新者的利益,还要不断扩大受益群体范围。只有真正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的价值。其次,在科技资源的获取与分配上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增加社会福利,使创新成果更加丰富。最后,需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增强管理的先进性,减少资源依赖,避免公地悲剧和行业垄断等现象的发生。

3.2 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

传统渠道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对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科技创新的共享需要借助数字化平台来实现。首先,数字化共享平台具有即时性,能够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促进信息从定向流动转向不定向流动,促使产业底层逻辑变化,跨越不同领域之间的“鸿沟”,减少中间环节,同时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其次,数字化共享平台具有全面适用性,能够跨越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障碍,实现基础信息全覆盖,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跨界商业化,为科技成果寻找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后,数字化共享平台具有高连接性,实现了不同行业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也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之间的连接,使创新主体更快地了解外部环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定向消息匹配,及时发现需求并搜寻结果,进行科技创新成果共享。

科技创新共享需要搭建兼具技术、市场和应用等多元化导向的数字化平台,如图4所示。首先,搭建以技术为导向的信息化平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对用户进行画像;根据数据记忆开展信息统计,在信息获取、收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降低信息查找成本。其次,搭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提高其传递能力与转化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节省机械性劳动的人力成本,节约财政资金;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共享,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缩短科学技术开发周期;强调市场的边际效应,把关注重点偏向于未开发的市场,不断挖掘潜在用户。最后,搭建以应用为导向的数字化平台,强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利用新技术加强成果保护,使得信息传递快速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同时在平台管理方面结合新兴技术,加强系统自治,规范平台使用流程,通过共享平台的反向循环,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督,多措并举保障数字信息使用安全。

图4 科技创新数字化共享平台

科技创新数字化共享平台对科技创新主体也提出了要求。

一是创新主体要提高共享意识,既要成为科技信息的获取方,也要成为科技信息的提供方。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互借经验,缩小科技创新水平差距,在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是创新主体要提高共享能力,掌握数字化平台信息共享技术,学会上传、下载、传递信息,且传递信息时注意将信息转化成通用格式,以利于信息接收方浏览查阅,通过信息交流、思想碰撞促进科技创新灵感产生。如此,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大,传播效果得到增强。

三是创新主体要恪守数字化平台的使用规则,掌握信息加密技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加密技术不泄露;建立平台信任机制,共同营造绿色安全的数字化平台共享环境。

3.3 建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各大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紧密联系,最终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全面共富。

第一,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科技创新行为方式和竞争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创新主体的战略行为由单一的竞争垄断转变为合作共赢,创新主体融入生态系统进行科技研发活动与科技信息共享,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

第二,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将不同创新主体的资源、战略和运作能力交织,通过重构价值共享机制,优化调整产业机构,连接了科技创新的各重要主体和主要环节,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具备更高的实用性和兼容性,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和多边市场的本质,拓展科技创新价值共享的边界并提高其效益。

第三,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加强了科技创新成果保护,防止行业垄断、“搭便车”等现象发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合理监管,防止功利行为发生,保障了各创新主体的利益,最终构建了各创新主体之间互利互惠、共存共生的良好生态。

构建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场景化建设,在体系内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关于科技创新产品的设计更多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展开,通过不同主体、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产生社群效应,从而衍生出更多品类的科技创新产品;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系统中引入综合性发展数字化中介,推进中介项目建设,加快数据的导入与传输,加速产生信息互联,提升需求方接收信息的能力和供应方的服务能力,平衡系统发展速度与供应方的质量,制定合理的信息使用机制,提升系统整体运作效率;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突出科学技术的系统中枢地位,构建大数据智能化、全方位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共享体系,推动智慧生态圈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推广应用到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中来,实现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在保证系统有效运作的同时考虑各创新主体的利益,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动下使科技成果产出不断增加。

04

发展科技创新的共益形态

4.1 落实三次分配,提倡共益转型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了三次分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三次分配通过慈善等方式弥补市场失灵问题,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充分落实三次分配制度,推动创新主体的共益形态转型,号召各创新主体参与共益,让共益成为一种社会形态,并逐渐普遍化、制度化,实现全社会共建共富。

提倡创新主体向共益型主体转型,将个体财富接入到社会财富中。创新主体与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更有益的主体,在分享社会财富的同时,助推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增强对三次分配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创新主体的共益形态。首先,提高创新主体的共益意识,使其加大对精准扶贫事业、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例如,腾讯将自身业务融入消费、教育、文旅等领域,并与扶贫事业相结合,为当地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贫困地区的产业脱贫。其次,关注社会热点,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主体开展联合共建。例如,工商银行采用联合共建的方式,搭建起脱贫攻坚基金区块链管理平台,通过银政合作探索出推进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最后,注重行业规范,恪守行业道德,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成果共享,避免行业垄断。

4.2 开展科技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农业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是实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根本上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指导方案。以科技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培育数字化脱贫产业,防止贫困地区返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开展科技扶贫助农活动等,这些符合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的新出路。

开展科技扶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带动农业发展,以先进的生产力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首先,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以政策手段和奖惩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保护,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其次,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农业技术手段推广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结合数字化技术,切实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建设5G基站等基础设施,采用科技手段攻克难关,让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将人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打造数字惠农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带,通过地域带动作用,实现一方水土“富裕”一方人。

4.3 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共同富裕

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提高正在解决共同富裕中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与此同时,共同富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让国家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恢复常态;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不断创造精神价值,由物质富裕向精神富裕过渡,使科技创新在社会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除了科技创新主体直接捐款捐物之外,科技创新成果在信息传递、扫码通行、线上服务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创新主体须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自觉自愿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开展救助,以自身的科技贡献为社会共益赋能。首先,利用科技创新手段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与向善的社会环境,助推共益发展进程,实现创新主体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次,科技创新主体应转变治理模式,将社会责任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参与社会治理;同时,政府要引导各创新主体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并出台相关政策保证运行环境的公开透明,确保行业的公平公正。最后,通过建立互助平台,推行公益组织,建立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吸纳更多创新主体的力量,以驱动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使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受益,进而实现社会持续繁荣的共益。

05

全面推进共同富裕下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长期发展加速共同富裕的进程。在共同富裕框架下,本文提出了“创新主体价值共创—创新成果价值共享—长期可持续价值共益”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以及“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的奋斗目标。推动共同富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技术支撑,进而支持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本文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打造科技创新的共创范式。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有效联合共创体系中的相关者进行产学研协同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民主化创新优势,突破资源约束,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赋能聚力”。

第二,构建科技创新的共享生态。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坚持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因此,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开放创新平台,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主体互惠互利,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共享,让共同富裕“开花结果”。

第三,发展科技创新的共益形态。科技创新主体除了创造个体价值之外,更要融入社会向共益形态转型;通过参加国之重器的科研攻关、扶贫公益、环境保护等活动,从“赚钱行善”向“行善赚钱”转变;借助科技创新赋能社会创新,透过社会问题辨识矛盾和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助力企业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全面可持续的共益形态,为实现共同富裕“输血造血”。

(参考文献略)

王楠,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创新与知识管理;裴童心,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与运营管理;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本文刊发于《创新科技》杂志2022年第4期。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