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民的大水缸,周公宅水库,两条溪流相汇而成,主流发源于四明山镇唐田村一带,自西而来,人称大溪。

另一条支流发源于商量岗,自南而来,沿岸有姜家山、直岙、陶坑、乌坑等村落,通常称为陶坑溪。

2003年2月18日,周公宅水库正式动工开建,水库移民区的村民,陆续搬出大山,分迁鄞西各地。

陶坑溪沿线的村庄,进村的道路被水库阻断,建成蓄水后,进村更为艰难。

回不去的故园,至今近二十年,成为了宁波的无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宁波市启动了四明山“146”路网布局工程,其中的重点工程就是打通铜坑隧道公路。

铜坑隧道公路,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铜坑村起点,全长约2公里的铜坑隧道穿过南峰岗,再经过800米长的大桥跨越陶坑溪,再经约3公里的隧道穿过乌岩尖岗,至低坪村电站与蜜北线公路相通。

隧道公路打通后,宁波无人区的面貌,将再一次改变。

颖之游历无人区,至今共三处。

2010年6月20日,颖之随驴友队伍第一次探秘宁波无人区,磻溪村-陶坑-姜山家-铜坑村,遗憾川人颖之当年对宁波山水知之甚少,留存照片也不多,对无人区的记忆已淡薄。

2018年8月5日,颖之和陶坑村潘行军先生等,乘船同行到陶坑村。

2022年4月17日,为了记录无人区再次改变之前的风貌,颖之独自一人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磻溪村开始徒步,至姜家山、直岙、陶坑、外陶坑,再返回磻溪村,环线游访宁波无人区,再次见证了宁波无人区之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坑村,主要包括陶坑和外陶坑两个村落,原名桃坑村,因为沿溪两岸曾经野桃成林,因桃树、桃花,故名桃坑村,解放后才更名为陶坑村。

因此,陶坑村民并不姓陶,从周公宅村分迁而来的陈姓人家最多,另有潘、王、张、竺、沈等八姓共居。

初来此地的村民都没文化,以烧碳务农为生,只有居于里陶坑最上面大树墩的王家人有文化。

文化人为什么会搬迁至深山?

原因只有一个,避难或避乱。

隐居深山的王家人开办了私塾,帮助附近的孩子学文化,陶坑村一带的孩子们,因此有了受到启蒙教育的机会。

但是附近没有文化女青年,王家娶了一个媳妇,是文盲,不识字,在文化家庭生活很不协调,咋整?

王家就让这个媳妇和小孩子们一起在私塾同学读书,“大”学生和小孩子同堂上课,此事在附近传为美谈,并且至今流传。

1927年5月,王家生了个儿子取名王焕文。

王焕文在自家私塾读了四五年书,就务农为生了。

少年王焕文,每次上山放羊或是干农活,刀篓里都会带上书和字典,坚持自学,

1946年,当时的桃坑村兴办了小学,上过私塾的文化人王焕文,被推举为老师。

从农村青年转身为老师,没有任何经验,王焕文经常到乌坑村向“阿秀”老师请教。

如此往复,学生成长,自己也不断进步。

1950年,王焕文意识到,家乡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于是将桃坑村之名,更改为“陶坑村,有陶冶人才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坑村后来还真的人才辈出,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了很多人才,因此,陶坑村人,都非常感恩王家人。

王焕文教过的陶坑村学生,沈瑞根、陈庆茂,后来成为了村里的负责人,村里修通了公路,建了幸福桥,开办的胶丸厂远近闻名,陶坑村,欣欣向荣。

外陶坑的幸福桥,建成于1974年,陶坑村民自发设计、采石、筑砌建设而成。

桥上的幸福桥三字,就是陈庆茂题写,再让石匠师傅刻字于石。

陶坑溪沿线,1976年修通公路时,建造了多座跨溪桥梁,但是现在大多被洪水冲毁,但是幸福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与洪水冲击,至今安然无恙。

而建桥人现在大多已不在。

王焕文先生1952年调离老家陶坑,先后在杖锡、樟村、爱中、凤岙、云洲、望春等地从事教学和文教卫生工作,1982年退休。

2018年8月26日,颖之见到了92岁高龄的王焕文先生,自学成才的王先生,书法作品正、草、隶、篆四种字体都颇有造诣,颖之惊为民间奇才,遗憾发现太晚。

2021年3月22日,王焕文先生辞世。

2003年春节后,陶坑村民陆续搬离故土,迁居至集士港镇新庙跟村陶坑新村。

移民村庄拆迁后,开始林场管理模式,村庄原址种植了树木,如今已经荒芜成林。

一切都被岁月改变,时光如水,奔流不息,水库移民区,都成了回不去的故园。

抚今追昔,叹岁月流光。

铜坑隧道公路修通后,大桥跨过陶坑溪,进入无人区,方便而快捷,陶坑沿线面貌将从此改变。

陶坑村遗址,必将成为宁波第一网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