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宣布未来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之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则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文博科研单位之一。本次双方携手,将围绕以“天回医简”为代表的出土医学文献,以及在文物的研究和利用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以培养一批医学科技考古研究、医学文物保护、中医药博物馆等领域的一流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中医学与考古学融通研究发展,进一步提升四川中医药与考古研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科技类博物馆,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介绍,随着“天回医简”的出土,该校成立了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通过探索“馆院合一”的建设模式,对以“天回医简”为代表的中医药文物展开深入研究。“此次,我校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医学科技考古研究、医学文物保护、中医药博物馆等领域开展联合探索,构建中医学与考古学融通研究的科研平台与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开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之路。”
据了解,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北郊老官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四部织机模型,实证了蜀锦作为“天下母锦”的盛名。考古队员在老官山3号墓中还发现了两件无价之宝——“天回医简”与“髹漆经脉人”,其中,高约14厘米的“髹漆经脉人”,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同时,老官山汉墓被评为了“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入选新时代百大考古发现。
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柳长华团队经过近10年的整理研究发现,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近1000支医简,包括《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种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在“天回医简”出土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共同开展了保护、整理、研究以及书稿编撰等工作,《天回医简》一书将于今年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