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老船长

现在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

疫情的持续冲击,导致各地的防疫政策从严从紧,经济活动几近冰封。

拯救经济,是第一要务。

关键是,怎么救?

1

从4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只有投资和进出口,成绩还说得过去。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进出口增长7.9%。

而其他数据,都不能说成绩及格。

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制造业下降4.6%,汽车制造业下降3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惨的还是消费和房地产。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餐饮业,下降22.7%。

房地产的各项数据,继续创造新低。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7%;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6.3%;房屋竣工面积下降11.9%。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9%;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低后再创新低,房地产已经跌入谷底。

2

尽管从去年底就不断有城市放松调控,但直到4月份,整个楼市的房价涨幅,依然还是老样子。

4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二手房环比涨幅,15个城市上涨,50个城市下跌,5个城市房价没有变化。

上涨的城市的数量,稍有上扬便又转头跌了下来。

15个上涨的城市中,成都、北京、昆明、广州、深圳环比涨幅都超过0.5%。

此外,还有徐州、南充、福州、西宁等二三线城市,也在环比上涨。

长春、上海、吉林、牡丹江、三亚5个城市的房价没有变化。

50个下跌的城市中,扬州、哈尔滨、大连三个城市环比跌幅都超过1%。

而包括西安、乌鲁木齐、石家庄、贵阳、兰州、郑州、南昌、长沙、南京在内的多个省会城市,二手房也都在环比下跌状态。

从二手房的同比涨幅看,13个城市上涨,56个城市房价都跌回一年前。

北京同比上涨6.5%、上海同比上涨3.7%、广州同比上涨2%,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下跌了2.8%。

楼市分化的未来,北上广的房价,依然坚挺。

海口、成都、杭州、长沙、西安等重点城市,二手房也在上涨。

而56个下跌的城市中,牡丹江跌幅接近10%,成为垫底的城市。

太原、哈尔滨两个省会城市,跌幅都超过了6%,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方城市。

包括率先启动救市的沈阳、长春、郑州,二手房也并没有回到去年的水平。

持续的跌跌不休,只能加大救市力度。

3

在各地方先出一轮放松调控政策之后,国家终于出了大招:

针对首套房购买者,房贷利率可直接根据LPR减去20个基点,也就是4.4%;二套房不低于5.2%。

消息重磅,一片利好声不断。

但最重要的,还是国家透露出的信号:这次是真的要拯救房地产了,都要打起精神来!

之后,杭州、南京、苏州等一众强二线城市,纷纷加入救市大军。

救市潮,继续在全国蔓延。

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限售年限、降低首付比例等等政策,已经算是基本操作。

但还是有几个城市,依靠创新的救市政策,刷了一把存在感。

首先要提的,就是长沙。

5月11日,长沙公布最新楼市政策,业主可以通过与试点企业签订《长沙市盘活存量房供作租赁住房合作协议》的方式,由长沙市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进行监管,将存量房盘活供作租赁住房,运营年限不低于10年,而房屋盘活供作租赁住房后,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计算。

把存量房转换为租赁房,则可获得新的购房资格。

这在中国的救市政策中,十分新颖。

一方面,可以直接盘活存量房市场,增加租赁房市场供应,为买不起房的人提供租住机会。一方面,对有换房需求的人,提供一条捷径。

租购并举、稳定楼市、满足新市民住房租赁需求,一石三鸟。

让人不得不感慨:长沙有高人!

政策出台5天后,“长沙住房”APP上累计1185套存量房提出申请供作租赁住房,此外还有千余人次咨询了这项业务。

起码目前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作为全国“房住不炒”的模范生,长沙调控一直很严格,房价收入比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也是最低。

但此番加入救市,信号也十分明确:房地产业实在太重要了,想要拯救经济,就没法绕开楼市。

第二个救市创新点,生娃送买房资格。

4月30日,沈阳公布新政,对生育二孩、三孩未满18周岁的居民家庭在沈阳行政区域内已拥有2套住房的,可在沈阳市限购区域内再购买1套新建商品住房。

5月9日,扬州公布新政,大专及以上人才和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在市区购房的,可不适用现行限购政策。

5月11日,南京公布新政,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南京户籍居民家庭,可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同时可享受最优惠贷款利率等支持。

5月14日,东莞公布新政,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居民家庭,允许其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5月17日,杭州公布新政,符合条件的三孩家庭,在杭州市限购范围内限购的住房套数增加1套;在报名参加新房公开摇号销售时,参照“无房家庭”优先摇号。

如此新颖的政策,既激活了房地产市场,也能促进人口生育,一举两得啊。

2021年,中国新增人口只有48万人,各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也面临瓶颈,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加起来,也只增长了12万人。

生娃,已经是硬性任务。

把拯救房地产和促进生育结合起来,只能让人佩服“政策空间”确实够大。

正在摊煎饼的港口大爷却貌似不太满意:“既能生得起二孩三孩,又能再买一套房,这得是啥家庭啊?”

4

局势,已经再明朗不过了。

国家必须救经济,但救消费的力度,难度有点大。

拯救房地产,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毕竟是关乎国民经济的产业。

但如今的形势,不像2008、不像2015,疫情的随机性也远超想象。

当人们的工作没法稳定,收入没法保证,就很难撑起对楼市的信心和预期。

救市政策如潮水般涌来,但何时能掀起巨浪,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