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论语课》

35

每天5分钟,看透中国人的性情、思维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祭山,这里作动词用。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

我们似乎感受到季氏在疯狂试探。

他做这些,也是看天下人的反应。

如同《孙子兵法》里:“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

季氏一直和鲁君较劲儿。季氏似乎有些些逐鹿天下之心,但是他绝不敢出兵把周王室给灭了,他要一步步地试探天下人的反应。不断地去碰触礼制的禁忌。

旧秩序在崩坏,季氏就属于加快这个崩坏进程的势力。有野心的势力,其实也乐于旁观这一件件事的发生,因为那些更强的势力可能明白,季氏只是跳梁小丑,以季氏的实力,翻不出什么大浪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秩序崩坏,到新秩序建立,这里有一个过渡期。早期的孔子认为旧秩序还有希望,这个时候的孔子是一个保守者,想要复西周的礼乐之制。

而随着他在鲁国变革的失败,以及周游列国所遭遇的各种不顺,以及深入研究易经后对历史和天下形势的把握更为深刻,等到孔子再次回到鲁国的时候,他不在作为一个旧秩序的保守者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新秩序的构建者,也就是在西周礼乐之道的基础上,重新立法,他作《春秋》即为此意。

也因为他不为旧秩序所束缚,而是对当时的周朝的所有典籍的整理,损益,大力兴办教育,从事教学,为变革培养新兴的力量。

也正因为这样,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他不是那种古板的学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他明了了易的时变之道,自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立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来,建立秩序的法和技术,一直在变革。孔子深切洞察了这一点。

所以他讲——“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所以,我们从孔子整个的一生看他对季氏的态度,想清楚孔子为什么会有那种反应。

大夫专国政,处处与鲁君相争,同时也有觊觎天下之心。冉求在季氏那里做官,冉求没有尽到劝谏之责,所以孔子斥责冉求。

孔子借斥责冉求之机,表明自己的鲜明的态度。

连林放都知道问礼之本,那么泰山之神不知道礼之本吗?季氏祭祀泰山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虽然如此说,我们也能明白,这是很苍白无力的。

孔子阻止不了这件事的发生,也没法强迫学生冉求阻止这件事情发生。他只能一声声地“呜呼”,此时的孔子,他要对得起他的所学,对得起他的良心,此时的孔子就是这样反应的,就是这个立场,我们见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无能为力的孔子。

满怀着理想,但是不断遭受现实毒打的孔子,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积极地去探索,搞明白这个天下到底怎么了。

欢迎关注,和秋山同学一起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