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数据统计(截止到5月16日),今年以来已经有103位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据仅次于2015年同期的110位,创下6年新高,其中更是不乏林森、周应波、赵诣、董承非等明星基金经理。

其中,兴全顶流董承非加盟睿郡资产,中欧基金三剑客之一的周应波创立上海运舟。风云君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点,一个是“加盟”,另一个是“创立”,这也由此引来了“平台型私募”模式和传统的“单核基金经理”模式的较量。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01

何为单核基金经理制?

目前,私募业内,大多数的私募管理人是单核基金经理的模式,意思就是该管理人暂时只有一个核心的基金经理,一般是投资能力出色并在行业内的声誉较大的基金经理出来创办公司。这样子的管理人有很多家,千合资本王亚伟、山楂树基金陈静、华安合鑫袁巍、仁布投资李德亮等。

详细地举个例子,仁布投资核心基金经理李德亮,公司内部有10名投研人员,其中包括5名基金经理和5名研究人员,对外的只有核心基金经理李德亮的产品,其他基金经理仅对专户,研究团队主要采取的是全员研究、交叉覆盖的投研模式。其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和深度挖掘成长股,核心投资策略为股票多头为主,辅以股指对冲。可以看出主要还是依靠核心基金经理的决策能力,是投资决策的关键人物。

当然,如果离开了背后强大的研究团队支持,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如同单兵作战,孤掌难鸣。所以他们同样需要大量研究员的宏观分析、行业分析以及个股推荐报告。但基金经理是独立思考和决策的,单核基金经理制保证了基金经理在决定组合构建时的话语权,他们是投资决策的关键人物。

同时,不足体现在如果该基金经理不是公司实控人,那么基金经理离职可能会引发基金过往良好业绩的不可持续性和投资风格的改变,投资决策的不连贯可能会导致基金老客户的流失。

另一方面,单核基金经理模式的投研体系往往也不如平台型私募的投研体系健全与系统,因为投研体系的搭建并非易事,当然这对平台型私募而言也是挑战。

02

何为平台型私募?

随着管理人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基金经理制、多策略与产品的平台型私募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平台型私募,可以理解为一家私募管理人旗下有多位核心基金经理,平台化的运作,使得公司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度大大降低。

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多基金经理负责同一基金,第二种是每个核心基金经理单独负责产品。第二种更为常见,个人基金经理对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有最大的话语权,且可以共享公司的投研资源、风控、市场、运营等。

众所周知,高毅资产是典型的平台型私募,也是国内管理规模较大,国内投研能力突出且激励制度完善的国内头部私募管理人。高毅资产旗下管理人了3只及3只以上产品的基金经理有5位——冯柳、邓晓峰、邱国鹭、孙庆瑞、卓利伟。虽这几位基金经理都同属于高毅资产,但是每个人的投资理念与投资方法都各有特色,比如,从风格上来讲,冯柳更偏逆向,邓晓峰和邱国鹭更偏价值。

在聚集了“兴全五绝”之后,睿郡资产这家百亿私募基金也被业内视为平台型私募。由董承非、王晓明、杜昌勇等共同管理的私募公司——睿郡资产,其投研背景强大,管理规模超百亿。对于各自的投资风格:

杜昌勇偏价值成长风格,擅长利用多类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公募可转债第一人;

王晓明,国内少数获得国际声誉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偏稳健平衡;

董承非新品目前累计募集金额已超过40亿,从公募的投资风格来看,更坚守以基本面为导向价值投资,均衡配置、分散持股、持股周期长,对后续在私募的投资风格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漂移。

03

单核模式 vs 平台模式

平台型私募的基金经理可以专注于个人擅长领域的研究,脱身于公司内事务性工作,让工作变得更加纯粹。一家私募管理人拥有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在券商、银行等不同渠道发行产品时,较单核基金经理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公司品牌并扩大管理规模。多元化风格、赛道并存的形式也能够解决单核基金经理的边界认知问题,让公司整体更加灵活。

然而人才往往都自有个性,彼此之间的协调和磨合是一个挑战,一致性较差的基金经理会导致平台的效益大打折扣。公司内部的协作也会面临一定的考验,管理层面的漏洞可能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底下。对于平台型基金而言,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寻找到价值观一致的人才,并且保证投研团队的稳定,而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形成投资合力。

单核基金经理制明确了持有人资产的最终管理者,投资者获取基金经理的信息也比较方便快捷,从规模上来看,更偏“小而美”型的黑马私募。最重要的是,成立一家私募不仅仅是管理一个产品,不但考验核心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还要考验基金经理如何管理公司的能力(既是老板又是基金经理)。

而平台型私募,通常规模少则百亿以上,多则更多,更依赖创始人自身的背景及号召力,换句话说,高毅里不管是冯柳还是邓晓峰,再或者新加盟睿郡的董承非,都有自己成立公司的能力,但选择加入高毅或者睿郡,不仅看的是创始人的号召力,还有公司的强大背景与自我的发展规划。

目前单核型模式依然是私募模式的主流,但不是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既擅长投资又擅长管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明星基金经理而言,更想专注在投资上,所以他们越来越多人选择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企业,在这波“奔私”潮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做出业绩的平台型的私募涌现出来。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