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传播引百万阅读量

5月13日,半岛都市报A06版以《海蚀柱时有坠石 石老人盼“查体”》为题,报道外地游客在景区的遭遇。当时,游客在石老人海蚀柱下方游玩时,突然有石块和石片从上方坠落,见此情景家长抱起孩子迅速撤离。

在报道外地游客遭遇的同时,也有多名市民表示,石老人海蚀柱不但时有坠石,而且中间部位“心”形洞近年来愈发扩大。半岛全媒体记者发现,“心”形洞周边确有石头开裂,如果不加以诊断并进行干预,这一在山东沿海少有的自然景观或在多年后消失。

报道通过半岛全媒体传播后,引来澎湃新闻、新浪、大众网、海报新闻等主流媒体转载并传播,阅读量近百万。海量传播与阅读,也引来众读者的评论。

有读者评论称,海蚀柱尽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在这样一个公共场合,掉石头涉及的是公共安全,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果因不重视,引发安全事故,损害的不光是受害者的利益,还是一个地方的形象。

“石老人景点我经常去,掉石头可不是小事。吓人!”网友刚然留言道。

网友小岛评论称,“这些年我也隐约发现那个‘心’形洞越来越大了,如果当前不采取措施,石老人迟早会断裂,届时石老人真就老去了。”

还有网友建议,“对于这样一个自然景点,真该出台一个规定加以保护。”

“就是奔着海蚀柱来的”

5月17日,半岛全媒体记者再次来到石老人景区,因为正值涨潮,众多游客只能远观石老人海蚀柱。海岸边,不少游客搭建起帐篷,在此乘凉、听海浪、观海涛,还有年轻游客在搭建起的帐篷内就餐。

记者注意到,不少帐篷外都有小桶、铲子等供孩子玩的工具。

“石老人这个景点不光是孩子们喜欢,我们做父母的也很喜欢。”一名市民告诉记者,“其实来这个位置,就是奔着这块立在海里的海蚀柱来的。”

一名外地游客表示,如果石老人景区没有了这个海蚀柱,完全就没有特意来这里的必要,海蚀柱给这片海滩赋予了灵性。

“退潮时,围拢在海蚀柱身边,在它的脚下找螃蟹,逮小虾。”游客陈先生说,“这种感觉很好,尤其是孩子很喜欢。”

一名常来此游玩的市民告诉记者,他也知道石老人海蚀柱掉石块和薄石片的情况。“石老人掉石块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的风吹雨打;二是海边的空气盐分高,空气中的盐分和海水长期对海蚀柱进行腐蚀;三是海蚀柱上端生长了一些小型木质植物,也会加剧石头开裂。”这名市民分析道。

“海蚀柱上的木质植物,也给海蚀柱增添了灵性。”这名市民认为,尽管小型木质植物加剧了海蚀柱老化,但是不希望去破坏它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对海蚀柱进行人工处理。

[ 专家说 ]

海蚀柱与帐篷连成片 真正体现出“青岛美”

“石老人海蚀柱的历史传说本身就是无形资源,这里因为有了这块大石头,才有景区;没有海蚀柱这块石头,就不叫‘石老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刘文俭教授说道。

刘文俭认为,石老人景区作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很多游客会就近在沙滩或堤坝上搭建起帐篷,“实际上,这些在石老人景点旁边搭建帐篷的,还是奔着海蚀柱去的。海蚀柱旁边的沙滩和堤坝上帐篷连成片,这才真正体现出‘青岛美’。”如果海蚀柱慢慢消失了,这个景点的景色就不行了。自然景观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不去注意保护是不妥的。打个比方,哪怕将来用个透明的玻璃罩起来,也不能让它慢慢消失。罩起来,可以照相、远观,它还是在的。海洋发展、文旅、自然资源、规划等相关部门都需要关注,要研究、解决并加以保护。

历史与旅游资源融合 研究可行性保护措施

“石老人作为青岛地标性的自然景观,在面临掉石块、‘心’形石洞越来越大的现状面前,迫切需要在游客安全和景观保护方面引起各方重视。”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常秀芹说道。

她建议,首先是石老人神话故事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圈。从而实现历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社会价值与艺术审美的高度统一。

其次,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加大石老人旅游品牌的传播力度,为石老人的故事插上远航的翅膀,助力青岛旅游品牌的整合提升。

另外,鉴于目前石老人景观掉石块、石柱侵蚀严重等问题,相关部门要尽快联合专家学者等相关力量研究可行性保护措施。在学术方面也可以探讨申请保护项目和相关专项资金,用好用活石老人生态资源,筑牢石老人景区保护屏障,奏响青岛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