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军区首长杨勇和他的战友兼政委苏振华,正在办公室商讨工作事宜,这时一个报务兵敲门进来,把一封信交给了两位领导。

杨勇纳闷儿地问来信何人,报务员直摇头,杨勇低头一看信封上赫然写着“杨司令和苏政委亲启”的字样,信中赫然写着:“给我安排个工作吧。”

杨勇的脸上先是出现了惊诧的表情,而后他激动地回身跟苏振华说道:“没想到这个孔权还活在人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勇将军

令一个军区司令如此激动,这个孔权是谁?又怎么能直接跟军区司令要工作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权其人。

孔宪权的革命道路

杨勇所言的这位“孔权”同志,其实是一名曾参与过红军反围剿时期杨勇、苏振华所在部队的英勇共产党员,全名孔宪权。

1911年2月,孔宪权出生于湘西地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孔宪权的家境贫寒,可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但是就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下,孔宪权养成了坚忍不拔的个性,在刚成年之初,便到处寻求工作以贴补家用。

辛亥革命

但是当时正值中国“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国家经济百废待兴,各地军阀势力常年混战,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1927年9月,由毛泽东、卢德铭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孔宪权的家乡浏阳县,正处在战争的核心区域,这是孔宪权第一次看到战争的场景。

1932年,孔宪权21岁。

蒋介石调集十几个师团的兵力,分多路进袭,向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武装包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这时的孔宪权早已成熟了不少,他知道共产党人是为天下人民做好事,为黎民苍生干实事的。

他也同样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倒行逆施,在占领区的腐败和残暴。孔宪权义愤填膺,满怀一腔热血要为穷苦百姓出一口气。

我国优秀的红军将领,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黄克诚将军,于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凯旋归来后,一直留在湖南省跟随朱德和陈毅参加抵抗国民党势力的革命运动。

黄克诚的家乡在孔宪权家附近的永兴县,两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相识。

黄克诚

孔宪权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艰难的想法,以及自己心中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后,黄克诚感动不已,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来孔宪权成为了红军队伍中的一名老兵。

英勇作战

1930年年底,孔宪权投身革命战斗不久,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率部进犯江西永丰县龙岗地区,开始对中央红军实施第一次“围剿”。

孔宪权跟随部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巧妙地迂回周旋,随后全军果断包围敌主力部队,正面应敌,同时穿插侧袭,切断了敌人的进退道路。

反围剿斗争

战斗中子弹纵横交错,杀声震天,孔宪权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最后经过四天的英勇战斗,红军以少胜多,歼灭了国民党部队近万余人,生擒了师长张辉瓒,这是我军第一次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围剿”计划。

孔宪权为之感到激动欣喜,可接下来的形势却急转直下,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1931年,国民党调集二十万兵力,对我军实施第二次“围剿”,被我军粉碎瓦解后,紧接着在同年秋天,蒋介石亲率三十万人,分三路进攻我方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阅兵

这样的战斗频率和密集程度让孔宪权不止一次感受到了理想之路的艰辛和磨难,但他毅然决然跟随部队坚持了下来。

1932年底,国民党再次调派几十集团军,对红军根据地形成第四次包围,红军战士再次迎难而上,脚踏烈焰火海,心怀壮烈信念,冲向沙场。

孔宪权在战斗中视死如归,是军中有名的“拼命三郎”,多次立功,受到部队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决定实施战略性转移,长征由此开始,孔宪权也紧随其后,开始了这项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

在惨烈紧张的战斗中,很少人能完好无损地走出狼藉的战场,每一场战斗,战士们都和死神面对面,而负伤挂彩更是战士们的家常便饭。

那时候经常有身负多处伤口的战士,怀揣着胜利的梦想,在战壕中奔走呐喊。

孔宪权也遇到了他戎马生涯的转折点,他在战斗中受到了重伤。

1935年,中央率领红军南下解放多个城市,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命令对遵义地区的敌特守军实施增援几十万军队的行动,并分路向遵义地区进犯,妄图扼止红军于川西南边境地区。

娄山关战斗

同年1月初,红军打响了为占领桐梓县城首要攻克的娄山关战斗,经过一月有余的鏖战,红军已兵临城下。

但是娄山关地理位置险峻,易守难攻,敌人利用优势地形,搭建机枪碉堡和战壕,占领至高点,形成强大火力网,企图死守关口,妄想着援军的到来。

孔宪权奉命率领一支先锋队攻打娄山关南部的狭长地带——黑神庙,这是敌人的旅部指挥官所在地。

娄山关

当孔宪权带领部队一路狂奔,至距离目标百余米的地方时,突然看到不远处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正在朝这里急奔而来,定睛一看,原来这些人是遵义板桥地区赶来增援的敌武装人员。

敌人本来想增援娄山关指挥所的正面方向,不想刚上山就遇到了我军的突击队。

不幸负伤

两方正面相遇,分外眼红,而敌人发现了孔宪权带的人不多时,还没站住脚跟就架枪攻击,一时间子弹横空呼啸飞来,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孔宪权一边使用冲锋枪扫射予以反击,一边大声向战士们呐喊着找掩体,突击队随即利用敌人在公路上挖的战壕和砍倒的大树作为掩体,进行还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娄山关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勇猛顽强地挡住了敌人的多次突进,当场毙伤敌特武装十余人。

但由于敌方部队如潮水般涌来,武器和弹药充足,多次突击撕扯我军阵地防线。

眼看着战友们接连倒地,形势万分危急,孔宪权屏息凝神,猛地站起身朝敌人近距离扫射,掩护受伤战士撤离,但他已经陷入敌人火力网的覆盖之中,一阵密集的火力扫射过后,孔宪权左腿中了敌人6发机枪子弹,身体其余各处也有不少擦伤和出血。

孔宪权强忍剧痛,顺势一个翻滚,跌入到了路边的水沟,在水沟中继续向敌人扫射。

孔宪权

救护兵冒死用担架把孔宪权从前线运送至后方,在遵义城中的天主教堂中,我军临时把此处作为负伤人员的集中地,并紧急开设了医疗救助中心。

教堂大厅中,挤满了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员,地上满是血水和纱布,医疗班竭尽全力救治伤员。

但是因为战斗激烈,交通不便,后方缺乏物资,医疗设施不完善,很多伤员只得截肢。

医生只得使用罂粟熬制的汤剂,作为麻醉药品,紧急为孔宪权做了伤口处理,并小心翼翼地为他取出了弹片和胯骨中被打碎的骨头。

受伤的战士

这时的孔宪权虽然疲惫和痛苦,但他依然心系前方的战友,不住地询问报务员前线的战斗情况,直到自己筋疲力尽后,昏睡了过去。

前方战事的确非常激烈,于娄山关东侧的敌军被我军包围,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更是接到了蒋介石“不准后撤一步”的命令,还频繁穿梭于东西两要塞之间,做着困兽之斗。

我军派遣工兵和侦察连火速切断敌人的通讯和撤退路线,阻止其退守桐梓县城的逃跑计划。

在正面火力的掩护下,红军战士们绕道在娄山关南侧集结,强攻关上要塞,此地就是孔宪权带领的冲锋小队受伤倒地的区域。

红军突入敌营,随即与敌军展开白刃肉搏战,敌人被吓得抱头鼠窜,一时乱作一团,沿途丢下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医疗物资。

2月25日,中央红军在完成了对敌分割包围之后,频繁向娄山关所在敌营发动猛攻,在这样的火力下,敌人溃不成军、仓皇逃窜,红军将士抓住机会成团成建制的消灭了大批敌人。

娄山关大捷是红军自长征以后在与敌人正面对战的首次全面胜利。

在大家为胜利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开始打扫战场。

红军战士和医护人员

但是这时候的孔宪权,虽然养伤一月有余,但因为子弹洞穿了他的胯骨,伤口一直不能愈合,导致他行动不便,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非常艰难,更不用说行军打仗了。

跛子瓦匠的新工作

但是红军依然要北上抗敌,孔宪权的情况已经不能继续跟随部队前进了。

中央军委和第五军团随即下令,孔宪权留守贵州省毕节地区,等伤愈后再派人联系北上归队。

红军官兵将孔宪权送到了当地的一位地主家,为他留下了几百元钱和一些药品,并留下一位随军医生为他治伤,还留下一年轻战士护其周全。

红军

红军战士特地嘱咐了那位财主,一定要照顾好孔宪权,将来红军还要回来领他回去,并与孔宪权做了短暂的告别。

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属于团级以上干部的程度,孔宪权感激涕零,默默看着红军将士进山的背影渐渐远去。

时光飞梭,战事依旧不断,照顾孔宪权的战友相继离开。

孔宪权因为伤口太深,在战场时做的是简单手术,左腿没能全面康复,成为了终身残疾,只能留在当地,渐渐地他也和队伍失去了联系。

和革命队伍失散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孔宪权自己做好了复健工作,便挑起担子,走街串巷买卖针线和日常生活用品。

之后他又操起瓦刀,成为了一名泥瓦匠,当地百姓都称他为“跛子瓦匠”。

中央红军北上后,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反动派,于1949年彻底解放了全中国。

看着全国解放,孔宪权感到无比自豪和开心。而此时距离自己受伤留守山区,已经过去了十五载了,孔宪权回忆自己的战斗经历,想念部队和战友们已有五千多个日日夜夜。

孔宪权

孔宪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还想为国家做贡献。

他打听到了和他多年共事,并一道出生入死的杨勇的消息,所以在这次来信中,他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意愿:我没牺牲,虽然因伤残疾了,但不影响我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事。

时间过去很久,战事又那么多,很多战士的资料残缺不全,大家都以为孔宪权已经牺牲了,却没想到能突然收到他的来信。

杨勇和苏振华在兴奋之余,不禁感叹到:孔权还真是个打不死的程咬金。他们马上向黄克诚做了汇报,把信件交到了黄克诚的手中。

黄克诚

黄将军一时难掩激动的心情,与战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走遍山川大地的情形,仿佛又出现在他的眼前。

黄将军立即连夜把这封来信转给了有关部门,并向党组织出具了书面证明材料,为孔宪权重新恢复了党籍。

经由遵义市地委在认真考察了孔宪权的资料信息后,无不充满了崇敬的心情。

中共遵义地委决定任命孔宪权同志为遵义第七区副区长,参加该区解放后的党组织完善和民生建设工程。

遵义会议纪念馆

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三十周年,遵义地委专门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委员会”, 孔宪权参与其中,建馆工作随即展开。

那段时间里,孔宪权的生活非常繁忙,经常忙于手边的工作,而顾不上吃一口热饭。

孔宪权依照组织上的指示,对会址所在地的环境做了详尽的铺设、维护工作,马不停蹄地与其他各部门同志,征集整合相关资料和文物。

同时,孔宪权每天都要耐心和认真地,为新中国的青少年和解放军新兵们讲述革命传统,让他们了解革命同志的无畏牺牲精神和壮举。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孔宪权日益消瘦,但他依然笑容满面,为纪念馆的建成工作忙进忙出。

之后,在孔宪权的努力和争取下,1964年年底,毛主席亲自执笔为纪念馆题写会址名称,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向国人开放。

1988年11月,老红军孔宪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各军区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发来唁电,为这位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