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城市,如何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成都正在探索中转变?从“城市中建公园”转向“将全域建设为一座大公园”,这是营城路径的变化;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发展方式的变化。

5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曾九利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制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推动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曾九利介绍,成都市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空间比例,强化城市空间治理,将公园城市的系列研究及规划成果全面融入,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全面落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创新探索编制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在规划理念上,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四大转变。一是营城路径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将全域建设为一座大公园”转变;二是发展方式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三是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四是治理方式从“空间建设型”向“空间治理型”转变。

“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

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

曾九利解读,在规划内容上,全面体现了公园城市特点。优化公园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格局。构建“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新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优化城绿交融的组群化、组团式城镇布局形态,将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耕地保护得到强化,成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切实强化耕地保护。锚固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重点强化“两山”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天府水系蓝网,构建全域蓝绿交织公园体系。

成都市将推动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构建“走廊+片区”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新模式,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

提升公园城市品质特色。全域划定紫线,强化历史文化保护,高水平建设“三城三都”。塑造“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

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构筑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地下空间体系

曾九利介绍,成都市将加快存量盘活,推进“批而未用”和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目标任务与下达新增工业用地计划指标“增存挂钩”机制,推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通过制定完善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建立数据库等,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

同时,推动有机更新和片区综合开发。以有机更新、剩余空间利用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分级分类实施TOD综合开发,推动空间集约利用。构筑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地下空间体系,推动地下空间功能从单一支撑城市运行向多元复合转变。

持续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采取多种供地方式,优化用地配置。继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与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用地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