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琼南地区,我来到位于乐东县九所镇中灶乡村的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长期生活在海南岛北部,对其南部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有机会去海南岛南部也是注重于其充满热带海岛风情的旖旎风光。近来笔者对琼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在琼南地区走了一些地方,前期完成了《陵水河往事》、《存在和消失的村庄:白查老村和俄查老村》的图文整理,近期整理在三亚、乐东等地区的走访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在其他城市走访时先冲进去博物馆一样,在琼南地区笔者第一时间走进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琼南文化指生活在海南岛南部地区的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区域性文化,与琼北有所不同的以山区黎族原住民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交汇互补、依存发展的琼南特色文化模式。在博物馆里笔者徜徉在琼南历史文化的海洋里,近距离感受(甚至触摸)琼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是蔡宁先生以一己之力,二十几年来顷尽积蓄,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在民间寻访过程中发现、收集“琼南万年历史文化体系”实物载体,收藏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族群、风物民情、乡规俚俗等,最终形成的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宁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中学时代开始,收藏过钱币、邮票和老照片等,从1995年起,对琼南黎汉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走村串乡,收集散落在琼南民间的传世史前石器、高古陶瓷、老黎、民俗旧器、黎族旧饰等藏品数千件,其中反映海南史前文化的各类石器1000件,被誉为“收藏海南史前石器数量最多”的民间收藏家。蔡宁目前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乐东县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三亚市作协会员,曾在《海南日报》、《三亚日报》、《现代青年》、《龙沐湾》、《望楼河》、《黄流乡土文艺》等刊物发表多篇文博作品介绍海南本土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笔者见到了蔡宁,感觉他身上有一种很熟悉的气质——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痴迷。据他介绍位于乐东九所的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主要展览内容有六个展区:一、琼南史前文化展区;二、琼南古陶瓷文化展区;三、琼南非遗文化——黎汉传统工艺展区;四、琼南书契文化展区;五、琼南古建文化展区;六、琼南农耕文化展区。笔者也随着蔡宁逐一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史前文化展区:

在海南收藏界,蔡宁被誉为“海南史前石器民间收藏第一人”,收藏海南史前石器文物达一千件。岑家梧所著的《广东史前时代的文化》、《发现的新石器》提到的石斧等史前遗物笔者终于在此见到实物,十分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蔡宁和朋友到乐东一个村庄收集老黎锦,发现这里的村民对一种“雷公石”尤为喜欢,据当地人说,在雷雨天气里,往往会在山坡、岩石、田地里发现一些形状类似刀型或斧头型的石片,所以称作“雷公石”(又称雷公刀、雷公斧),他们说,这类石头放在家中有一种镇宅辟邪的作用,村民发现后会带回家中存放,此习惯自古流传至今。时任小学历史教师和接触过民间文物的蔡宁,立即觉察到这不是一般的普通石头,一块块石头上面有着明显的人工雕琢痕迹,应该是海南先民使用过的古老石器。后来,蔡宁利用自己有限的收入,足迹从乐东、三亚两地的黎族村庄开始,后来深入白沙、昌江、东方等地,专门收集这类被别人认为是稀奇古怪的石头。他说,虽然自己一直坚持做点生意一边搞收藏,门类有多种,但史前石器这一项,是自己花费最大,经历最为艰苦的一个门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宁在报刊发表的作品

石器制造是史前文化的主旋律,它依次分为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前后连接的时代,每个时代又按文化发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作为劳动工具的石器,早期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光的工序,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石器的种类主要有:器形大而重,有刃部的,是砍砸器;器形较小,有刃部的,是刮削器;顶端有尖刃的,是尖状器;器形大而呈不规则球型的,是球状器(又称石核);器形小而像箭头的,是镞形器(又称石镞)。还有各类形的石斧、石刀、石矛、石铲、石锛、石凿、石镰、石磨与石质装饰品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前文化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史前石器,给我们展示和还原了海南岛那一段远古时代的“无字史”,让我们从中窥见海南岛在人类沧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岛外渡海过来的先人们留下的生活遗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古陶瓷文化展区:

唐宋时期,海南陶瓷文化实现建立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海南陶瓷形成两大窑系,即琼岛西南的乐东黄流窑和琼岛东北的定安窑。从海南本地民间发现的传世陶瓷器中,除了陶器之外,瓷器却有与大陆地区类似的白瓷、青瓷、龙泉窑瓷、甚至是瓷器精品宋代建窑黑窑兔毫盏(碗)等,可见,海南瓷器的烧制,同样受到大陆中原陶瓷文化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东黄流窑系生产的陶器自唐宋以来在海南的辐射范围很广,整个琼南地区历代使用的陶器都有黄流窑系的影子。特别是明清时期,黄流窑系生产的刻画(花)瓮罐,以其画技、施釉精美而享誉岛内外,一直是明清时期富有人家所宠爱的陶瓷精品,是黄流窑系陶瓷发展鼎盛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和海南明清陶器之精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展区还展出近现代民用和日本带来的相关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非遗文化

琼南地区的黎锦,是世界级的非遗技艺,堪称手工织成的书画,是海南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黎族的非遗项目还有银铜饰品、藤竹编工艺、刻木记事等,琼南汉族的传统工艺有竹编、镂空木雕、窑烧制陶工艺、铜锡器工艺、窑烧制陶工艺、崖州手工布等。琼南黎族棉纺种类较多,有筒裙、披衣、条挂、上衣、头巾、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及麻(棉)被、壁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蛙锣,黎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尤以乐东、保亭等地最为盛行。黎族蛙锣被视为贵重的珍宝,是权力、地位、财富和威望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蛙锣,黎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尤以乐东、保亭等地最为盛行。黎族蛙锣被视为贵重的珍宝,是权力、地位、财富和威望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作饼类食物的模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地区对藤竹编器的使用历史悠久,民间至今可见藤竹编织物,主要包括藤编衣篓、腰篓、藤编箩筐、藤编腰织机带、藤编渡水葫芦、藤编槟榔盒等,该地区黎族群众喜好使用藤编衣篓、腰篓的传统,特别是在乐东哈方言区,有一种精致的雕画藤篮,是旧时结婚的重要聘礼,藤篮做工精细,颇为考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上方是纯藤编织的小箩筐,下方是用一种海南民间俗称为“藤春木”的软木料制成圆形底垫,木片表面精心雕刻了反映黎族社会生活场景画面,绘有桫椤、生命树、鹿羊牧图和崇拜符等,这些图案均出自于黎族民间艺人之手,体现了黎族藤竹编织的高超工艺。琼南汉族旧时木雕工艺,主要有房屋堂厅屏风木雕、堂厅神龛镂空木雕、牌椅木雕、模具雕刻等,手工雕刻的图案有双凤朝阳、花鸟、龙凤、砚墨、笔、书卷、琴瑟等,是琼南民间木匠技艺高超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宁在报刊发表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族银铜饰物主要分为面饰、胸饰、腰饰、手足饰几大类,在面饰中又包括头冠、头箍、耳环等,胸饰包括各种长生锁饰、胸挂链等,腰饰主要包括腰链、银扣等,手足饰品则包括手镯、脚饰等。在古代社会里,一般而言,较富裕的黎族人家就用银饰品或是鎏金银饰,普通人家却用白铜或是黄铜作为饰物的替代品。琼南是一个自古以来黎、汉交融发展的地区,该地区的银铜饰品也具有地方特色,一些银铜旧饰还和琉璃珠子配合使用,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的寓意和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族传统银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宁在报刊发表的作品

琼南书契文化展区:

明、清两代,契约文书日益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一些地方大量印卖具有统一规式的官板契纸样文,令用户填写,对民间使用土地契约起到了普及的作用。这时候的传统契约文书的种类也日趋繁多,就交易形式而言,主要有买卖、典当、租佃等,从买卖对象上说,又有卖田文契、卖地文契、卖屋基地文契、卖园文契等,其他则还涉及活卖契、绝卖契、找贴契、契尾、田单、推单等这些具有不同形式、内容的契约与相关文书。民国成立以后,土地买卖的制度渐趋完善,契约也日趋沿革和规范,出现了官方统一印制的买契,取代了官契。本馆展览的“琼南书契文化”专题,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教育、法律、民间婚俗、土地典卖、借贷交易等,一些契约文书内容反映琼南旧时规范乡村社会婚姻行为、民间交易的准则,具有平息民间争讼、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私法作用,成为旧时琼南乡村社会人们遵循的习惯法,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琼南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契约盖有崖州衙署的官印,见证人中有一位名叫邢修愈的,是光绪《崖州志》纂修者邢定纶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契文化展区还有民国时期的教材、崖州民歌手抄本、珍贵的书刊杂志等展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士”牌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的婚书,爱情原来可以这样美

琼南古建文化展区:

琼南古建,主要分古代官方城墙建筑文化和民间居民建筑文化两大类。海南的汉族移民有较大一部分由广东、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民居体现出深厚的广东和闽南风格;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琼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琼南传统民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其主体,也是家族的中心。挨着堂屋的左侧是两个小屋子,靠院墙的为厨房子,另一个为杂房,杂房放粮食或工具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古代重镇崖州文物精品中,有遗散在民间并寻回的宋代崖州“官”字款、元代“吉”字款砖,十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南农耕文化展区:

“琼南农耕文化”陈列有农耕年代与过去生产紧密相连的犁、钯、镰等,黎、汉民间使用的椰壳碗、竹吊蓝、藤筐、大木臼、舂米稻通、葵叶笠、石磨,黎族狩猎使用的弓箭、捕具。还有藤编衣篓、竹腰篓、竹箩筐、捕鱼笼等藤竹编器,反映了琼南地区丰富又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形态……一路从三亚驱车来到这里,看到城市化的影子已经遍布琼南地区,农耕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农耕工具停留在博物馆里,讲诉着农耕年代那些古老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触摸牛铃,笔者摇了一下,听到悦耳的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2022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见证了琼南地区多种历史遗留,那些弥足珍贵的民间文物更是折射出琼南历史文化其厚重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