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电影《断网》已经发布定档消息。

而电影《风再起时》据闻,已经找郑丹瑞偕同郭富城和梁朝伟一起,完成了首度正式专访。

去年12月杀青的另外一部新电影《临时劫案》,已经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亮相。

于戛纳场刊《银幕》发布了最新剧照。

再加上此前透露正在做后期的《六月的秘密》、杀青后暂未定档的《老爸是旺财》和《扫毒3》,以及已经开机的英皇电影《内幕》。

六部影片待映,一部新片开机,还据传有另外一部全新电影正在蓄势待发。

这种频率和节奏,在他超过三十年的银幕生涯里太过少见。

如果实在要比较。

或许要追溯到九十年代初期。

那个时候的郭富城,一年可以上映六部电影之多。

但此一时彼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富城的“入戏”一向为业内称道。

比如拍《父子》,他一到马来西亚就钻入大街小巷,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拍《杀人犯》,回家吃饭时都“目露凶光”,海报上捕捉到的是他拍戏三天三夜不睡觉而换来的“残”样;拍《最爱》,其情绪爆发能令对手戏的章子怡和坐在监视器背后的导演潸然泪下。

还有此前拍小众题材电影《麦路人》,因为角色需要,情绪极度压抑,拍戏时成天不吃饭,甚至抽烟抽到怀疑自己患病。

这种种表现的背后,是一种对电影超乎寻常的热爱与尊重。

翁子光在与他合作完《踏血寻梅》之后,说「还真的要再说一次,没有郭富城,没有《踏血寻梅》,筹备这部电影的三年里,我受尽冷言冷语冷眼光,只有郭富城及极少量朋友一直支持,郭富城的热心和爱电影之心,是我接触过所有大明星之中没见过的,鞠躬致谢!」

这种态度值得任何人借鉴。

也见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人说,郭富城突然就打通了“任督二脉”。

绝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他从《三岔口》开始,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并将之形容为“开窍”。

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就像一个少年的突然懂事,或者是枝头一夜之间探出嫩芽,又或者是浪子回头,这些东西都未必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去回溯,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现实。

但就演员职业而言,这个问题是可追溯的。

在《三岔口》之前,郭富城并没有以“演技”知名,这个观点成立。

但这并不能等于,他“没有演技。

问题很容易阐述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任何演员,是用一部电影来定义演技能力的。

比如一个演员的标签是“烂片”,也肯定不是因为他拍过一部“烂片”,而一定会是很多部。

而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和探索的阶段。

回溯郭富城的电影作品,其实可以说这么一句,即便在其出道第一个十年里,把22部作品一字排开,掰开揉碎,也绝难找到一部电影,能说他没有“演技”。

甚至包括群戏、客串和配角戏。

而如果从表演的不可替代性角度来讲,《九一神雕侠侣》的银狐、《赤脚小子》的关丰曜、《浪漫风暴》的王学勤和《风云之雄霸天下》的步惊云,这四个角色,整个香港影坛则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替代。

他真正表现出退步甚至不及格的,反而是当年的人气的巅峰期。

在2000年,郭富城第三次夺得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同年度拍摄了两部商业大制作电影,一部是与唐季礼合作的《雷霆战警》,另一部是陈嘉上的《公元2000》,而他与嘉禾电影公司之间的不愉快也已抛诸脑后,嘉禾连续投资了他的小清新文艺电影《小亲亲》和次年的歌舞剧《浪漫樱花》。

但这几部电影的表现,尽皆不如人意。

甚至连眼神都开始不稳。

幸好这个阶段很短暂。

也见到过另外一种说法。

有人说,郭富城的演技是熬出来的,熬到同时代的人都偃旗息鼓了,所以自然就显得出色。

有没有逻辑?

表面上看,是有这么点意思。

俗话说“拳怕少壮”,当周润发、大小梁、刘德华、刘青云、吴镇宇和曾志伟都逐一老去,放眼整个港影江湖,还有多少人适合做他的对手?

起码来讲,以其保持完好的外形和体能条件,与衰老明显的上述诸位演员对阵,似乎真的有那么一丝“胜之不武”的意味,不说外形,就拿体能来讲,已届57岁的郭富城,空翻倒地和过肩摔这种高难动作手到擒来,就显得非常可怕。

但演技能力,并不是你有足够的坚持,就能够登堂入室的。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这个世上就没有“烂”演技,人人皆戏骨。

而什么是演技?

读懂一个角色。

在脑中形成一个剧情世界。

完全沉落其中,用角色替代自我,活在其内。

这就是一个好演员的基本法。

但还不够。

真正的好演员,还需要在脑子里去百转千回,既要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在技法和自然度上不出任何纰漏,更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要能够创造性地将情绪有层次地释放,令诸如欢欣、淡定、悲痛乃及心伤、绝望等种种心绪,喷薄并撞入观众的心房,以令电影升华。

这才是顶层演员的标志。

放眼整个香港影坛,或许不过一掌之数。

郭富城绝对会是其中之一。

而更进一步来讲,能在商业电影中应用文艺表演手段的演员,又或仅有梁朝伟和郭富城两人。

这些东西都有作品为证,《最爱》和《无双》,《花样年华》和《无间道》,其中的高度、深度与表演上的商业和文艺交杂,都非常人能及。

郭富城的成长,却一直未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2013年,疑惑于《寒战》表演不得金像评审的提名。

在2016年,认为自己可能还需要“努力一点点”的时候,终于首封金像奖影帝。

其实对于郭富城来讲,在零零年代连庄金马影帝,已经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成绩。

所以金像奖的肯定,更大程度是一种“心障”的破除。

他的路其实走得特别稳。

以商业大制作豪夺票房,比如2.54亿的《寒战》、6.78亿的《寒战2》和12.74亿的《无双》,皆刷新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警匪电影票房纪录,再加上三部“西游记”题材电影票房,这些成绩毫无疑问能令绝大多数演员俯首。

又以小众文艺电影探寻表演极限,诸如《父子》《杀人犯》《最爱》《百年浮城》《踏血寻梅》和《麦路人》《秘密访客》等,这种完全无视票房的接片风格,更奠定其作品品质的根基。

这种“商业与文艺”并行的路线。

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放眼整个华语影坛,也唯有他一个人在走这条路。

如果不信,可以去翻阅任何一个演员的片单。

再回到开篇所言。

此一时彼一时。

今与昔。

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以品质为利器。

“郭富城年”,或重磅将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