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个知识是:1、入土特征。2、工痕特征。

入土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沁色,质变,土蚀土咬,裂,老熟等自然状态,最重要的是包浆。

工痕特征:通过馆藏品留存的痕迹可以看出1、解玉砂痕。2、残留的工具痕,分析出古人如何制作玉。最重要的是砂感。任何一件玉器,上手便知古人如何制作。一些不符合古人制玉的痕迹,就是疑问件。知道是基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鉴定要素,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仿的,我不断地总结经验,分享给大家,欢迎转发。作者春龙姓王。

——所谓玉看皮,就是看这2个方面。看包浆、砂感、工具留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发现西周勾撒的一面坡、春秋的云谷纹仿品特别多。千万别凭感觉,论断要严谨,不错过真品,也不吃药仿品。把握包浆+砂感这2点,吃药的概率小很多,所谓打开门,就是包浆+砂感。对于新手来说,没有这2点,放弃无妨。

史前篇(夏及以前):

1、 入土特征:把握1点:丰富。旧物如新,很少,无裂无沁的,但少。土蚀到看不到砂痕,也少。大多数是有砂痕,有包浆,有土蚀土咬等等特征,良渚鸡骨白等质变严重的不通透,谈不上老熟。总之,器表特征很多,很丰富。

2、 工痕特征:红山:红山管钻痕多见,比如各种孔道非常成熟。至于砣很少见,甚至我认为红山可能没有砣片,但有旋转设备。红山的阴线雕琢,要么直接钻,要么直接推磨。推磨是对玉器再修磨,比如打洼后再修磨。有些网格纹是管转去料痕,即非字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渚:良渚的工痕特征是阴线的刻划,有点类似游丝毛刻。鉴定点是手工刻画,尤其线条转弯处。其实一个鉴定点能屏蔽一系列的仿品,鉴定点不在多,而在于扎实。良渚一些大琮,足以说明,古人孔道制作工艺非常成熟,另外推磨痕都比较直,加上刻划乱这些阴线特征,大差不差了。至于素器属于进阶篇,慢慢来。良渚的仿品尤其多,真品少见,估计是南方人口密集,挖出来也藏不住,而北方,千里无人烟,生活区和祭坛区也不在一块。红山能淘到对的,良渚很难碰到。

齐家:基本上是素器,有工也是后世工。但良渚红山的璧、琮比较多。

红山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从艺术表现看,“玉出红山”,红山是一切玉文化的源头,无论工艺表现得丰富还是造型的光怪陆离。甚至组合器的神秘。

史前篇大概有如下几个玉文化群:东北红山,黄河下游的龙山,黄河上游的齐家,长江下游的良渚,长江中游的石家河,以及西南的三星堆,东南的石峡文化。从地理上看,呈包围状态。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恐怕是炎帝的农业文明,非中原区域,是“红山”族群,一直沿着海岱往南,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另一支往西折向南,定居于成都平原。黄帝战蚩尤,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战争之后,产生了龙山文化和陶寺等文化,石家河文化,我以为是黄帝孙颛顼开辟的,公元前200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龙山、陶寺、小珠山、良渚、石家河等消失,说明此时应该是大一统,对应夏代,会不会是大禹呢?黄帝之后大禹之前,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包括夏,商全是黄帝族群的政权。喜欢玉的我们大概有黄帝族群的文化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商之际,又一次政权更迭,中原王朝之外,仅有东北夏家店上层,和西南的三星堆。都与商产生交集,东北估计被商讨伐过,所以从夏家店下层转变为上层。而三星堆与商一同陨落,因此诗经有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尽显西周的豪迈。西周是炎帝部落的政权。西周的礼法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

我们手里的玩意儿能对应上历史人物,增加历史人文趣味。比如我,上古的姓不知道了,也许是姓王氏。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作者微信号:19834355177,有兴趣交流。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老彭谈收藏”。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