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4日夜,史书记载:月赤如血,血月当空。第二天,崇祯皇帝先杀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随后留下“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话,随后自缢身亡。陪同他上山的仅有一名贴身太监王承恩,也在旁边的一棵小一点的海棠树上自缢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一死,标志着大明二百七十七年的一统天下至此灭亡。

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叹可惜,让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几点,第一是明朝是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第二点可惜的就是崇祯皇帝,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表现出的骨气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那大明非亡不可,没有回旋余地吗?

其实是有的,而且还有好几个方案:

上策:与女真议和

崇祯接手时的大明是个十足的烂摊子:内忧外患、财政亏空,内部有李自成为主的流民造反、外患有女真人虎视眈眈。凭一个烂摊子想同时解决内忧外患难入登天。既然没有两面作战的实力,就得做一个选择,先解决内忧,还是先解决外患?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很熟悉吧?其实这不是蒋介石的首创,而是崇祯十年时(1637年)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帮助崇祯做这道选择题时提出来的。 这个计划其实很简单,先和女真议和,实现和平后,抽调驻防东北的部队进入内地安内,内部平定后,恢复实力,再和女真和平谈判也好,武力征服也好,最终收复失地。而且刚好女真就极其愿意和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治的精髓是妥协。妥协不是投降,而是一种外交手段,一种保全自己的方式,通过谈判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就像买卖,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最后达成共识,买卖成交,双方满意。可惜,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后东林党重新得势,左右朝政。在自大、封闭、仇外的孤岛文明环境里,天朝上国要向以前的蛮夷附庸进贡,这种感觉让东林党人倍感屈辱,拼死反对。经东林党一搅和,与女真和谈就此落幕。

上策没了,也没事还有中策

中策:与李自成和谈

既然外患解决不了,那就先解决内忧。李自成带兵包围京城时,派人与崇祯谈判,提出的交换条件是: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回报明朝的是:负责平定国内其他叛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颇有些城下之盟的意味,可如果答应了,战局就向着有利大明的方向发展,内忧外患变成内忧与外患火拼。可这也被东林党举国口罚,理由跟与女真议和是一样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大明王朝只有最后一条路可走了。

下策:迁都

打不过就暂避锋芒,南迁,先保住半壁江山,这招南宋用过,有经验可循。更是有现实便利,明朝行政结构有个独有的现象,北直隶、南直隶同时并存,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第一个都城,有一套和北京一模一样的行政班子,崇祯不需要另起炉灶。
1644年2月,京城的形势已经危急,翰林学士李明睿首次对崇祯提出迁都南京。崇祯亲口回答,这件事我很久前就想做了,因为没人提才延迟至今。 此后崇祯多次和李明睿秘密商量,已经商量到出京借口,南行线路,接应人马,中途驻扎等等具体细节。由此表明崇祯南迁之意已经很明显了。

可却涉及到了费用问题。李明睿坚持费用由皇帝内库出,崇祯则坚持由户部,也就是国库出。李明睿认为如果动用国库中仅剩的储备,北边防线必将受到致命危害,这就等于完全放弃中原,南下之行将被称作逃跑。崇祯虽然觉得李明睿的话有理,但还是不答应内库出钱,此事竟这样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叹,上中下三策,都想了都没做成,崇祯皇帝在位17年,勤勤恳恳,没有睡过一晚的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更不好女色,一生心血都用来治理国家,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