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批判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多了,不少专家觉得他写的文章过于消极、黑暗,不适合收录于课本教学。

鲁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影响力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如今,“专家”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下成了贬义词,指的是那些懂点皮毛,就指手画脚的人。如某些专家的奇葩言论,令人啼笑皆非,说的比幼儿园的儿童还要幼稚,明显“才不配位”。

比如,有专家就对义务教育中的课本提出建议:删除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理由是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利于身心健康。

那么,《阿Q正传》中的内容真的有那么不雅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吗?鲁迅的著作《阿Q正传》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内容,会让专家感到反感。

两件事促成鲁迅弃医从文

结合民国的历史环境来讲,鲁迅的作品写得非常真实,在文学创作、批判、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

鲁迅从事文学创作前,他的专业是医学,从小就有学医救国的理想。1902年2月,鲁迅以浙江官费留学生的身份,前往日本学习新知识。

那时候的鲁迅踌躇满志,待以学成报国,不辜负国家对自己的培养。然而,鲁迅到了日本后,发生了许多事情,让他的思想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只身前往日本仙台求学的鲁迅,在那里经历了许多事情,让他最终走向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至于鲁迅为何要选择“弃医从文”,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数他在仙台经历的两件事,对此感触颇深。

第一件事是“低能儿”的诬蔑

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后,日本人对中国的留学生充满鄙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走在大街上经常遭到辱骂。

当时在仙台学医的中国留学生只有鲁迅一人,他的成绩还不错,能够“免除入学考试”和“优待”,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嫉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一学期的年末考试中,全班142名同学中,鲁迅的成绩排在66名,引起了同学的嫉妒和猜疑。有人怀疑老师泄露考题,为了羞辱鲁迅,班干事在黑板上写着“请全班到会误漏为要”,以此来讽刺鲁迅。

在日本学生眼里 ,像鲁迅这样的中国学生是考不过他们的,在公开场合下多次质疑他的分数,通过闯宿舍、写信、辱骂的方式羞辱他。

鲁迅认为,自己会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是因为中国的弱国,这种“低能儿”的称呼对一位在异国他乡求学的鲁迅来说非常痛苦。

面对心胸狭隘,持有民族偏见,看不起中国的日本学生,难免会给鲁迅身心带来严重的创伤,刺激了他那颗爱国的革命心,这也是鲁迅后来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

鲁迅在著作《藤野先生》中回忆,学医第二年,添加了一门霉菌学,细菌课程通过电影展现出来。

课间,日本学生喜欢放一些日本人战胜俄国的纪录片,片子中有中国人,他们给俄国人带路,被日本军抓捕后要枪毙。

围在周围看中国人被枪毙的人也是中国人,一旁的人一边鼓掌一边喊着“万岁”。鲁迅无法想象,围着“鉴赏”杀中国人的还是国人,这让他陷入了沉思,中国民众思想的麻木,这也是一种病。

这种“欢呼”和“鉴赏”对鲁迅的打击很大,他思考国人最缺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

看到国人遭受凌辱,国人思想麻木后,鲁迅学医救国的梦想被打破,他觉得当下的中国,医学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改变精神,即便人的四肢体格健康,没了精神,那也是徒劳的。

从那时候开始,鲁迅便下定决心推崇文艺,放弃医学,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国人的精神和意识,改变人们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6年,鲁迅告别了他尊敬的藤野老师,离开了仙台,抱着救国的梦想,走向了一条文艺道路。

阿Q和阿长真的会让学生产生联想吗?

自鲁迅弃医从文后,他陆陆续续发表了许多著作,作品中的人物,有不少是鲁迅少年时期接触过的人,如闰土,保姆阿长,鲁迅称呼她为“阿妈”。

阿Q和阿长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破衣烂衫,瘦骨伶仃,以打短工为生。

阿Q身上有一种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精神。通过阿Q,鲁迅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扭曲的旧中国人,间接批判了人民的无知和政府的腐败。

学生在学习《阿Q正传》时,会模仿阿Q吗?显然是不会的,更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专家们在某些问题上实在是想得太多了。

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中,有一位叫阿长的保姆。从阿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女性的悲剧,她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一辈子没有回家,直到临死前。

从阿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他歌颂了阿长善良美好的一面。

鲁迅对阿长(长妈妈)的感情是很深的,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了自己与长妈妈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一篇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鲁迅是专门回忆和纪念长妈妈的。

鲁迅对阿长的描述中,有些文字还是引起了争议,如阿长脱裤子的情节,对一些专家来说有伤风化,建议课本删除这篇,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

原文是“哪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实际上,专家们的考虑完全是多余的,鲁迅的作品不是童话故事,不可能写的都是美好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鲁迅之所以写长妈脱裤子,用意是刻画了她迷信、守旧、愚昧又朴实善良的形象,并非是单单对长妈的贬低,而是表达了对当时妇女阶层无知、愚昧的同情。

旧时代的中国太讲究迷信了,认为女人致阴,把裤子脱了,站在城外就能挡住敌人的大炮,这种思想是愚昧且迷信的,鲁迅的作品敢于揭露迷信、唤醒民众,用心良苦。

鲁迅的写作风格很露骨、尖锐,不仅是现代,在当时也有不少人觉得他的作品过于露骨,不宜发表。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唤醒民众,必须要下一剂猛药,鲁迅通过他大胆的写作风格,剖根揭骨、冷嘲热讽,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印象也更深刻。

鲁迅的作品主人公中,不论是阿Q还是阿长,这些角色都有正面和负面,鲁迅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传递的内核思想才是关键,不应该只盯着阿长脱裤子,阿Q自娱自乐这种负面描写。

结语

毛主席曾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很大,鲁迅是重要的参与者,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化发展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在日本、韩国的文化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今,我们看鲁迅的作品可能有些困难,许多地方看不懂,或者说写得太黑暗了,有些专家就觉得这些不适合孩子看。

专家们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并没有这么弱,他们需要了解和认识在鲁迅那个年代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无知与愚昧,能够更好地举一反三,这也不失为一次生动的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