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书上刷到了一个自诩育儿博主的博士(自称)妈妈讲育儿的帖子,看的人血压飙升。
这个妈妈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上初中了,儿子才四岁。
尽管这个妈妈不停强调自己从来没有重男轻女,但是两个孩子的待遇却是云泥之别。
女儿是在极其严苛的环境下长大的,包括且不限于:
2岁自己吃饭,3岁自己穿衣,为了训练孩子穿衣速度冬天不开暖气,4岁独立睡觉洗澡做家务,只要做得不好就取消玩耍资格。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一概不买……
这个妈妈很得意,在她的霹雳手段下,养出了一个超级“懂事”的女儿,不舍得吃不舍得花,还要照顾弟弟。她生二胎后跟家人矛盾不断,情绪崩溃时就拿女儿出气。
月子和产假期间,女儿每天主动帮她和弟弟洗衣服,怕热水器声音吵到家人又怕费煤气所以只开冷水,手上生满了冻疮。
看到这里我气得手都打哆嗦了,有网友怼她4000块的挂壁式洗衣机比一个小孩洗得干净多了,她回复“偶尔分担一下不是很正常的吗”。
别人家生女儿是当公主一样宠爱,她生女儿是当女佣的。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懂事的概念,你从这些文字里读不到一个孩子应有的表现,倒是更像一个在封建大家庭里虐大的童养媳。
如果不跟儿子的待遇作对照,这个妈妈可能多半只是会被贴上一枚“虎妈”的标签。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姐姐连杯奶茶都舍不得喝,弟弟玩具车、牛排、25块一个的冰激凌说买就买。
十几岁的女孩,正是最爱美的年龄,看上一双200块的运动鞋舍不得买。
这位妈妈一边大赞女儿懂事,嗔怪儿子爱攀比,一边笑嘻嘻扭头就给儿子买了七千多块的乐高积木。
4岁的孩子根本拼不了这样复杂的小颗粒,但这个不舍得给女儿多花一分钱的妈妈却摆出了“有钱任性”的架势:是不会拼,只是买回来哄他而已。
七千多块钱,就为了博子一笑。
这个对女儿处处高标准严要求的母亲,对儿子的要求却非常简单:好好吃饭。
按她的说法,儿子从小脾气大胃口差,经常“粒米不进”。敢情这是生了个林弟弟吗?
她表示,以前对儿子比较溺爱,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现在想要纠正,发现已经是困难重重。
为了帮助儿子改正,这个妈妈深思熟虑了几天几夜,终于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奖惩方案,条款细之又细,衣食住行全都包含在内,核心思想就是“打钱”。
喂进一口饭奖励5元,自己主动吃一口奖励10元,刷牙洗脸奖励20,上幼儿园起床穿衣服奖励30,不撒泼打滚奖励30……
通篇看下来,顿觉自己的钱包一紧,知道的是给孩子做的奖惩制度,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内务府的账本。
按这个标准,我儿子能吃到我破产。
连吃饭这种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要靠给钱来完成,这哪里是养孩子,简直是养了一个貔貅。人家是吃饭,他这是吞金,还是日进斗金的那种。
在她的无限溺爱下,儿子生活自理能力奇差,被同学排挤。
即便如此,妈妈仍然开着十级滤镜,称女儿不自信,儿子性格好。没教养的行为在她的眼里是活泼大方,“心态倍儿棒”。
这不是活泼,而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我儿子除了吃饭不好,脾气差,专注力差,有点坏习惯外,还是一个很好的孩子。”
嗯,好孩子的标准在亲妈眼中果然是统一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妈妈会给自己贴一个育儿博主的标签,还晒出自己的博士证书当噱头。明明她的所有方法都精准踩到了育儿的雷区,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错误养育”。
首先是对正向激励的理解有严重偏差。
孩子不爱吃饭,给点奖励就吃了,孩子不愿意做的事,给点奖励就做了,而且她用的奖励还是最简单直接的那种——打钱。
看上去立竿见影,实际上后患无穷,奖励式育儿的效果一定是递减而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像这种连日常生活都要和奖励挂钩的,除了培养孩子对钱的金额认知外,没有半点好处。
心理学上这也叫“德西效应”,多数父母之所以“越奖励孩子越难管”,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奖励机制出了问题。
吃饭、穿衣、力所能及的分担一部分家务,这些本来就是孩子的分内事。
大圣虽然打小就是个饭霸,但偶尔闹脾气,拿不吃饭威胁我,要我答应他什么条件才肯吃饭,小孩子都是天生的情感勒索高手。
我会平静地告诉他,我们有吃饭的自由,你也有不吃饭的自由。我们不会等你,二十分钟后收餐,下顿饭要六个小时以后。他想了一会儿,自己就乖乖上桌吃饭了。
如果孩子做事只是为了得到奖励,而不是出自于内驱力,家长看到的都是虚假反应,一旦奖励没了或者没达到目标,孩子就会丧失动力。
其次,她有极强的控制欲
这个妈妈一直在执拗地按照自己的那套标准去养育孩子。她对女儿的要求是懂事,所以反复强调要狠得下心,孩子才能成长,不守规矩后果不堪设想。
女儿的乖巧懂事绝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高压环境生生逼出来的。
再看对儿子,她的要求就是“好好吃饭”,为了能让孩子多吃饭,她奖钱、奖玩具,甚至不惜拿零食做诱惑,吃饭就奖励一包薯片。
本来就挑食不爱吃饭的孩子,有零食只能更加不爱吃饭,最后就是恶性循环。
但是这个妈妈不管,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儿子把饭吃了,她的目的就达到了。她的逻辑里,只有“我觉得我在为你好”。
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必须按照她制订的模板去成长。
第三,严重双标。
“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一个二胎妈妈,对女儿采用极度严苛的教育方式,对待儿子则是一味妥协,完全是相反的两个极端。
虽然这个妈妈一直强调自己没有重男轻女,但她的心都已经偏到了屁股上。
谈论起女儿,动辄就是要狠心,不能娇惯,所以女儿才会如此优秀。说起儿子,就是无底线溺爱,甚至连吃饭这种事都要靠奖励钱来完成。
更奇葩的是,她的哲学竟然是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所有育儿方法不同。
如果不是为了博出位换流量,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妈妈为什么如此分裂。
女儿太让人心疼。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只能一味地委曲求全和讨好,换来家人一句“懂事”的赞美。
我不知道有一天这个女孩长大,发现原来别的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像公主一样被宠爱时,内心是什么滋味。
不过比起女儿,我更担心的其实是那个儿子。
女儿至少是优秀独立的,儿子直接成了一个废人。
养废一个孩子有多简单?对他有求必应就可以了。
讲真,我挺希望这一切都是编出来的,这世界能少一对被毁掉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