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山东是文物大省,文物总量居全国前列,同时也是博物馆大省。记者通过采访山东各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观者,探索了释放“博物馆的力量”的山东实践。

从数量看博物馆的硬核实力——

说起山东省博物馆的“硬实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娓娓道来:“截至去年底,山东省共有639家博物馆,其中国有文化文物类博物馆177家、国有行业类博物馆76家、非国有博物馆386家,革命纪念类博物馆67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127家,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博物馆总量,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这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22年,山东还将开展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工程,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争取今年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660家,2025年实现县(市)博物馆全覆盖。

用数字化赋予博物馆文物生命活力——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1年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中,山东博物馆的“‘五位一体’推进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新探索”榜上有名。

山东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对馆藏200件珍贵革命文物进行二维、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同时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省革命文物资源,打造了‘没有围墙的红色展馆’。”

工作人员表示,数字化对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无接触采集、三维模型重建等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数字化,一方面可以在开展文物研究时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另一方面还能将这些数据利用在展览中,让民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实现了对以往固态展陈形式的活化创新。

接下来,山东还将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以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依托,推动博物馆在保护文物、管理手段、服务观众等方面智慧化,构建综合感知、信息互联、智能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大力发展云展览。

在文物资源中挖掘博物馆经济动力——

博物馆所蕴藏的文化资源是带动文旅经济发展的宝藏。

“我在淘宝上买了一个孔子博物馆的‘逢考必过’钥匙扣,希望能拜拜孔圣人,保佑我顺利过关!”即将面临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张玉雪向记者展示了挂在书包上的孔子小像钥匙扣。打开手机,在天猫和京东“好客山东”旗舰店的特色文创专区内,山东博物馆衍圣公文曲喵手办、孔子博物馆逢考必过钥匙扣、论语字帖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会在天猫、京东好客山东旗舰店内开设博物馆文创专区,组织全省博物馆的优秀文创产品上架,助力中小博物馆持续发展,让博物馆文创产品讲述山东故事,努力实现文创产品经济良性发展。”

博物馆与山东老字号的融合,也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经济动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对记者说到,目前山东共有省级及以上老字号企业352家,其中有20家左右的老字号已经建立了主题博物馆。未来山东将开展山东老字号与博物馆融合发展行动,将独具山东特色的老字号博物馆打造成城市文化新名片。

以人文关怀激发博物馆服务能力——

博物馆的力量,还发挥在服务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上。

“我到一个新的城市,就一定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一看,因为这样能够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历史厚度。”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孙倩说道。

博物馆记录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山东各地博物馆接待观众8000多万人次,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山东省各地博物馆都在努力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激发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力量,其中临沂市博物馆的“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就颇具代表性。项目自2015年启动,近7年来先后千余次走进贫困村、中小学和社会福利机构,宣讲临沂历史、红色历史文化,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临沂市博物馆讲解员桑薇对记者说起了令她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幕:“当时我讲解的是李金祥老人的立功证和抚恤证背后的故事,课很长,课后一位学生告诉我,如果有机会,他也想像李老爷爷一样,有一次保卫祖国的机会。我想这就是我们讲述红色文化最初的使命。”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春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