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知乎有个问题引发不少网友讨论:

“马上高考了,父母一直给我加压怎么办?”

题主是准高考生,上高中前成绩还算不错,但高一开始,学习状态直线下降。

几次模拟考下来,他自知只能上个一般的高价专科学校。

但妈妈总喜欢到处炫耀他,还声称他能考个好大学,给家里省钱。

为了督促他,妈妈经常找他谈心,只要他在家就会见缝插针“鼓励”他努力考试。

甚至扬言他考不好就是败家,看不到父母的辛苦……

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下,题主感觉自己快要疯了,本来考试发挥失常压力就很大,妈妈还不断刺激他。

眼看高考在即,他越来越不想学,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区中,多是感同身受的网友的经历。

换个角度想,高考是孩子求学之路上最大的挑战和难关,本来就疲于备考,身心压力大。

如果父母完全考虑不到这一点,自以为是地给孩子施压,以为逼一逼孩子就能考好。

那孩子又该如何自处,额外分多一些精力和时间去应对消化?

在此,很想跟家里有高考生的父母谈一谈,这个关键时期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

高考前,父母错了孩子就出问题了

黑龙江省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李先生为了女儿能考上好大学,竟在考前一个月给女儿报了5个补习班。

原本冲刺阶段时间有限,学习紧张焦虑,突然还要额外上那么多的课程,不堪重负的女儿崩溃了,留下一张字条后,坐火车离家出走。

即便民警找到女儿,劝她回家,她都很抗拒,也不愿意和父母对话沟通。

等她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大家才知道,原来父母对她期望很高,看她模拟测试成绩不稳定,不顾她的反对,擅自将她的课余生活全部排满。

父母也想不到,以为给女儿多报一些课,逼一逼,是为了女儿好。

结果却把女儿逼到不想回家。

无独有偶,辽宁铁岭一名高三女孩,也曾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父母关注过高选择不告而别,整整消失100多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爸爸描述,女儿离家时留了一封信,信上写着:

“我的压力太大了,无法忍受家里的教育方式,我离开铁岭开始追求我的人生目标……你们不用找我,即使找到我,我也不会回来。”

女儿从小学开始,一直品学兼优,平时听话懂事。

正因为学习好,父母自然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早早承受这一切的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学习到12点后才睡下。

父母在家,除了叮嘱她学习,基本也不怎么跟她交流别的。

沟通不到位,无法设身处地理解孩子所面临的环境,最终一样“逼走”了孩子。

可见,高考前夕,父母如果一味施压,或过分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往往致使孩子焦虑、紧张和逃避。

孩子不是考试工具,也不是刷分机器。

他是有血有肉的人,当他被赋予过分的期待或要求,只会本能地排斥和厌恶。

最后两败俱伤。

孩子越紧张,父母越要懂得放松

心理咨询师刘称莲在畅销书《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中,分享了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经历。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刘称莲

女儿到了高三,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上自习到晚上八点半,回到家就九点多了。

身为妈妈,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深知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进一所好的大学,所以孩子在学校每天反复做枯燥的习题,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已经够“辛苦”了。

回到家,孩子需要的不是多两个“老师”,多一间“教室”。

而是一个放松的地方。

于是她和丈夫约定,在家少跟女儿谈学习的事。

只要女儿愿意,除学习以外的事都可以谈,国际、国家大事,身边发生的小事等等。

她发现,越是什么话题都可以聊的氛围下,孩子才会彻底放松下来,精神也变得愉悦。

心情一好,学东西自然就快,学得进去。

反之则严重影响正常状态的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孩子焦虑逃避。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段海军说过:

对广大考生来说,高考就是当前最重要的应激源,高考压力会带来考生生理上的变化,应激事件(高考)容易导致考生交感神经系统和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变化。

适度的压力对考生来说是有益的,但压力过大,就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深以为然。

不是所有的事情迫于压力就能成事。

适度可以,但过度,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的压力,往往适得其反。

想要更好陪孩子度过“高考前焦虑期”,父母一定要放松下来,不要再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

让孩子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迫在眉睫”的备考上,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应付父母带来的问题。

这才是父母最大的自觉。

家有高考生,父母应该怎么做?

一位名校的优秀班主任这样说:

“在高考的最后几个月,考生需要的不是学习上的努力,而是心理上的努力——减压。”

家里有考生,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像是上紧了的发条,弦绷得紧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最应该做的事,不是继续施加压力,而是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让他保持好状态。

在这里,结合我自身的经验及见识过的例子,分享三个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减压。

第一,不限制孩子的兴趣,适当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浙江义乌中学的学霸黄登登,除了学习好之外,还喜欢踢足球跑步。

高考前一个月,她每天放学后仍旧会在学校和同学跑跑跳跳,只要不下雨,基本没有缺席。

对她而言,“不管是踢球还是跑步,都会让我心情变得放松,释放出压力,不让我动憋久了身体反而会变差。”

高考703分的义乌女学霸黄登登

运动是她的爱好,越紧张的备考期越需要运动来缓解自己内在的压力。

正是自己拥有一个暂时逃离学习的放松地带,黄登登学习不但没有受影响,还在高考时取得骄人的成绩。

也许你的孩子喜欢弹琴、画画,或其他事物,只要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让他们继续享受、接触,放松一下,满足一下,这样重新投入到复习备考的状态中效果更好。

第二,在家营造轻松的聊天沟通氛围。

一位从倒数五名逆袭上了清华的学霸分享过:

当初自己备考阶段,父母在家从不轻易制造焦虑和紧张,平时怎么样生活,那时也是这样生活。

一回到家,父母问的最多是“今天想吃什么”、“周末想去哪里玩”。

基本不谈学习,也不过问成绩考得怎么样。

看到父母似乎并不“紧张”自己的学习,他反倒很自然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讲出来,寻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这也让他能够集中精力,专注在备考上,不用考虑父母的情绪。

还是那句话,正在准备高考的孩子远比父母想象的紧张。

好父母一定懂得不给孩子添堵,而是打造好大后方,让孩子有一个歇息、卸下压力的地方。

第三,必要时给孩子“心理按摩”,加加油打打气。

有些孩子在学校,看到别人拼了命备考,或和别人一对比就觉得自己不行,自信心多少受到打击。

这时父母一定要留心他的情绪变化,发现他灰心丧气,或无心恋考,不要急着说,而是陪他好好“熬”。

记得那次朋友的儿子一模考差了,突然就紧张未来考不上好学习。

朋友二话不说,主动向学校和单位请了假,带儿子出去散散心,花了三天的时间,让儿子放下心里错误的自我评价,鼓励儿子调整好状态重新返回课堂。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知道孩子怕什么,担心什么,然后告诉他“别怕,你不是为了父母考。不过就是一场考试而已,正常发挥就行”。

父母的鼓励,就是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勇往直前努力的底气。

放下孩子的心理包袱,适时给他打气加油,孩子才能无畏压力,咬紧牙关撑下去。

结语

家,本该是孩子的避风港,身心可以休息的地方。

特别是在他人生的重要关卡面前,父母的一举一动,藏着他未来的造化。

从前父母是教导者、指引者,高考来了,父母要及时调整,扮演孩子的服务者、得力助手。

用这样的关怀和陪伴,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坎,孩子都能顺利迈过,笑到最后。

-END-

作者:哎呀妈

编辑:Monica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