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上海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城市未雨绸缪,搞起了常态化的核酸检测。

譬如杭州广州等地,没有48小时的核酸码,不得进出公共场所。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首先,强制性的检测会使得民众积累怨气,未提前检测影响出门更会带来愤怒,导致部分群体编排和传播与国家抗疫政策不符的声音,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其次,常态化的检测又对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考验,以上海“本轮一个亿的检测费由邓公子买单”为代表,每月动辄几个亿的检测支出,又让非发达地区无力负担。

第三,政府无法进行一周七天工作每天16个小时的长期检测,只能交给企业来做,而企业一旦通过招标将检测变成盈利项目,又会为了利益推动政策加码,导致民众的怨气和政府的支出不断增加。

问题是多,可如果不进行常态检测,一旦像吉林或者上海那样蔓延,又会让整个城市与市民遭遇到灭顶之灾。

如何“既要”让老百姓没有怒气,“又要”不断降低检测成本,“还要”不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把常态化的新冠检测搞起来,成为了困扰很多非一线城市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个“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昨天,大连市政府提供了一个方案:

把常态检测的日子固定,周二男性测,周四女性测。

这使得大连以家庭为单位,一周内至少进行了两次核酸检验,而欧米克隆的潜伏期大概是3天,巧妙的设计,正好可以赶在形成新的传播前发现并将其堵住。

对于个人来说,从48小时的循环检测,变成了固定时间的一周一检,错过还可以在周六补上。我们市民的抵触心理将大幅降低,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核酸检测。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病毒的传播很多都是来源于部分群体的故意漏检,市民的主动性提升,能极大幅度降低病毒隐匿风险。

而且,随着每周的时间固定到天,民众的检测时辰和地点也会自发调节,逐步形成均匀分布,不断降低等待时间至几乎不用排队。

市民的均匀分布,又使得核酸检测得以成为流水线模式,政府可以根据数据调配资源,对劳动力成本和检测效率不断优化,降低医务人员和公务员的压力,并利用加大混检数量等方式降低成本。

最终,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之下,大连市民习惯了在每周固定的某天某刻,顺手就做了检测,抵触情绪的下降,又会把应检未检的传播风险大幅降低。

而政府则在尽量不扰民的基础上,把常态化的检测成本下降至约四分之一,在控制疫情风险的前提下,让省下的钱用在更多的惠民政策上。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局,此番大连只是抱砖引玉,随着更多城市加入到常态化抗疫,未来一定还会有更高效的政策出现。

抱怨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值此国家危难关头,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上下齐心、科学施策,中国人民一定会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