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面已清零,从年轻人失业率上升到多地财政收入下降看上海抗疫

撰文丨墨黑纸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上海:6人倒卖离沪火车票被抓 有人加价2200余元倒卖2张火车票

一、上海抗疫,疫情对我们中国经济社会最为严峻的考验

上海这轮封城式抗疫结束之后,应该说疫情对我们中国的考验已经全方位走了一圈,抗疫的经验得了多少这个可能尚在总结中,但经济影响损失了多少相对比较直观。

纸白君还是希望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不只是停留在身体是否健康的基础面上,还体现在收入与支出的社会面上,即,我们的经济社会对抗疫情的抗打压能力如何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经济日报的报道,“目前,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在17日举行的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

上海市住建委发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重大工程建筑工地复工复产“白名单”》,涉及项目共24个,主要聚焦工地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运行;

覆盖科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要领域。其中,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大型绿色数据中心、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等16个项目已实现复工,还有8个项目处于复工准备。

从上述报道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发现,上海的同胞们就算要面临不再被疫情束缚自由的新情况,也没有太多的喜悦感被媒体关注到,大家都很关注的是如何快速复工复产。

因为宣布疫情结束也象征着拖累了两个月的时间与停滞的各方面工作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恢复,人们在抗疫结束后的逐步恢复正常中,依然要承担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二、年轻人失业率上涨与各地财政收入下降更值得我们关注

用数据来说话可能更直观,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4月失业率数据显示:疫情影响下,年轻人失业问题愈发严峻;

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18.2%,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有网友说:既然赶上了“有史以来”最难找工作的毕业季,那就“摆烂”吧,干脆在家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组数据更直观,2022年1-4月,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309.8亿元,下降12.6%。而第1季度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共是1054.5亿元,同比下降44%。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同时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各地财政收入增速肯定会放缓,特别是在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的同步影响下,很多地方财政收入出现明显下降也很正常。

这两组数据,一方面反映出疫情状态下青年们从被热议的“躺平”到被热议的“摆烂”,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而对于这些青年们来说,一分一秒都是不该被挥霍的。

伴随着青年们失业率上涨的,是我们的经济下行的加剧,虽然每年第一季度因为退税等原因,各地市财政收入都会有所下降,但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还是很罕见的。

疫情只是一方面,上海的两个月停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前不少人嘲笑上海敢说自己是中国人的上海,但现实确实是这样,它停滞的两个月各个城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影响。

如果说南方城市受这种影响都很严重,那么北方城市就更不必说了,上海也好,广东也好,在今年甚至未来几年都可能大幅度减少对内地财政负增长省份、城市的转移支付。

三、上海之所以是国际大都市,不只是我们在努力,国外也都看好

有人说,上海这次抗疫两个月暴露出了很多高端产业不应都集中在上海。这样的话似乎是在说上海应该去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把资源共享其它城市,但这样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因为也不是我们中国人选择了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在选择上海成为他们想投资的国际大都市,我们想让内地的城市成为国际大都市也不是宣布一下就能搞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就算是上海在我们中国现代化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在这次封控中依然暴露出各种不该出现的问题与现象,这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哪些问题与现象这里不举例说明了,大家应该都知道,包括核酸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防疫第一同时兼顾有没有人利用疫情搞破坏?利用疫情发大财?

北京这段时间也被疫情肆虐,北京的网友们这两天也在质疑,为什么一家刚开业半个月的公司,就能承接核酸检测这种大事?北京卫健委回应称:

为迅速提高核酸检测产能,尽快控制疫情传播,市区两级卫生健康部门均建立了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机构审批绿色通道,在严格执行审批标准前提下,进行并联审批,尽量缩短审批时间。

网友们的质疑与相关方面的回应能及时沟通这是好事,但我们也还是得了解到在特殊情况下实施的特殊方案,是务必要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会被人钻空子,因为不得已开了口子。

最后还是希望相关方面可以针对疫情的变化提供更精准与便捷的解决方案,因为从上海抗疫中,我们明显能得到的信息是,大都市的停滞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更为深远。

包括一些跨国企业在这次上海疫情中表示了想要撤出的想法,我们相关部门也都在极力挽留,希望这些跨国企业对我们中国保持信心度,这也考验我们对待疫情的不断升级策略。

2022—5—18落笔于墨辩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