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三河市在行政审批在大厅设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

今年以来,三河市全面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活动,对标副中心,聚焦市场主体,紧盯政策、要素、科技、服务等供给,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优化政策机制,

与副中心政策梯度差逐步缩小

大厅工作人员指导企业开办者通过“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进行电子化登记。

协同互通,才能持续发展。三河市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牛鼻子”,积极促进与北京产业政策对接,围绕《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梯度推进,逐步实现政策标准与北京市通州区统一。该市与通州区签署《市场主体登记服务协同互通协议》,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区域通办”,并设立“跨区域通办”服务窗口,引入北京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设备,可提供社保、教育等23类179项便民服务,业务办理量占廊坊市45%。该市实现养老、医疗政策外延,三河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五福托老院成为北京养老政策外延试点单位,其中,养护中心成功入选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京籍老人入驻率达95% 。三河开通京津冀跨省异地就医住院、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37家和15家,京津30家三甲医院成为三河市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定点医院,加速了北京养老、就医人群向三河集聚。

问需于企,才能精准有效。为破解政策匹配难、兑现难,三河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对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等7方面25项惠企暖企政策进行绩效评估,建立更新调整机制,实行服务对象清单管理,实现“奖补+扶持+引导”政策体系更具操作性。该市出台减税降费、招工稳工、就业创业等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的援企纾困政策措施,全面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同步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送,努力扩大政策知晓度、受益面,形成政策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三河市科技创新能力连续4年跻身河北A类档次;挂牌上市企业由2015年前的4家增长到现在的32家,占廊坊总量的29.9%;四大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营收达444.1亿元、实缴税金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3.8%。

精准施策,才能事半功倍。三河市坚持专班化服务企业项目,成立十个专班,其中“轨道交通平谷线”专班借鉴国内外公共交通开发模式,破解了162亿元的筹资难题,由北京市运用副中心“一会三函”模式,跨省为平谷线(河北段)办理了审批手续,实现京冀两地同步开工。他们实施市领导包联企业机制,常态化入企进行政策指导、问题调度、工作协调,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今年以来,该市已对161家规上企业、成长性好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实现全部走访,积极回应和解决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

激活产业要素,项目落地见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三河市税务局工作人员前往三河因派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进行政策讲解。高澍 摄影

三河市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用工、人才等核心要素制约,全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以来,该市已成功申列省市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719.4亿元;“二三四期”项目加速培育,已竣工17个、总投资106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102亿元。

三河市优先确保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持续加大“腾笼换凤”力度,全面摸排低效闲置用地存量,最大限度提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通过实施城市更新、科创园集群建设等6条措施,盘活3200余亩低效用地,确保41个省市重点项目迅速落地。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让企业无忧发展。针对园区企业、科技型轻资产企业等不同企业融资问题,该市用金融贡献奖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奖励等政策措施,建立三河市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银企更深层次对接。2021年,全市减税降费3.6亿元,发放各类奖励扶持资金1.4亿元,受益企业1.6万户。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入驻企业1591家,上线金融产品148个,发放贷款6.5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8个百分点,放款效率提高50%。

减负稳岗,让企业轻装前行。他们安排4个帮扶小组进入200余家企业,重点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失业保险扩围等政策落实。企业失业保险费率由1.5%降至1%,持续为企业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390万元。今年以来,三河举办“抗疫情、稳就业、惠民生”等3场网络专场招聘会,吸引域内企业369家,提供就业岗位11515个,新增就业2483人,社会效果显著。

同时,他们加快建设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吸引学科带头人、项目牵头人、专利拥有人和科研团队加速集聚,采取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兼职返聘等方式,实现高端紧缺人才“错位共享”,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围绕人才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目前,该市已吸引集聚各类产业人才3.5万名;域内8所大学,每年培育各类人才1.8万名。

构建创新优势,

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图为三河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入企走访调研。高澍 摄影

三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构建“北京研发、三河转化”新格局。为整合创新资源,三河成立双创产业联盟,吸纳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机构、高等院校在内的会员单位近500家;引导域内龙头企业与中直单位、京津高校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对接,引进各类科研院所,形成“大学+科技+产业”驱动发展新格局。

为建强创新平台,三河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落地;依托燕郊北部科学城,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建成以兴远高科为代表的科创园27个,入驻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业865家,京企占比达63%;建有众创空间、孵化器、科研机构174个;有效发明专利62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9件。燕郊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成为全省唯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燕郊高新区获批“省级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基地”。

为壮大创新主体,三河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提质。目前,该市共获批“专精特新”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评选小牛科技等首批认定的瞪羚企业13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57家,近三年平均增速分别达26.6%、23.3%,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破解审批“堵点”,

深化改革惠及各类市场主体

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护坡钢腰梁施工。高澍 摄影

以深化改革为中心,三河市全力破解项目审批周期长、流程繁琐等堵点、痛点,全面提升审批效能。

他们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使“拿地即开工”成为现实,实施“拟建提前介入—事项一次告知—预审并联提速—批后跟踪问效”全闭环运行的模拟审批服务新模式,对20个重点项目启动模拟审批,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等8个项目已通过模拟审批正式开工建设,手续办理普遍提速8至10个月。推进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后,该市办理并联审批事项622项,占总审批事项77.27%,有效缩短审批周期。

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河域内企业开办进入“小时时代”。该市创建一站式“企业开办专区”,打通流程、集成服务、一厅申报、全程办结,企业开办最快1小时内完成;大力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打造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的企业登记新模式,“不见面审批”比例达97.59%。

三河市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构建起覆盖事项查询、网上申报等审批全链条的“全流程网办”体系,使“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深化,“全流程网办”不断拓展。目前,三河市统筹实施“放管服”改革等9项重点改革,已开通“全流程网办”事项472项;创新打造综合视频“云勘验”平台,83项需现场踏勘的事项已全部纳入。

此外,三河市持续深化法治化改革,打造“无事不扰”的市场环境。他们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解决人情监管、执法扰民、执法不公等顽疾;推动联合抽查“能联尽联、应联必联”,实现除重要监管领域外对企业“无事不扰”;以“治乱攻坚”行动为抓手,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整治假冒伪劣等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季度,三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结硕果,全市集中开工项目21个,总投资10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7亿元,总量居廊坊首位;新增市场主体4317户,总量达96066户,新增数量与总量均位列廊坊首位,实现市场主体总量比2017年翻一番。连续两年获评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来源:三河市委网信办

编辑:白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