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桂彬 来源|桂彬说法

最近写了一篇小短文《2022,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没过几天有了近5万的阅读量,有读者跟我说能否写一些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给更多年轻人以启发。虽然好为人师是个贬义词,但是结合自身经历记录一些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和体会,于人于己也不会有害。

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有时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和潜力,缺的是一个重新看待问题的视角。如果我们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在与外部(同事、供应商、客户)的合作中我们在输出什么样的产品、价值观和影响力呢?我们的产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吗?我们的原材料在哪?如何确保输入大于输出?我们的现金流能支撑1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没有收入吗?我们对自己是如何定价的?是否掌握定价权?客户愿意采购我们的服务吗?

如果以经营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一个创业者还是在一家公司的普通职位,我们四周遍布机会,我们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你可以把公司当做一个管理试验场,去试验你的管理理念,你可以把帮助他人取得成功作为你的产品或成就,当你具有了合伙人或者企业经营者的视角,把众多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理解为合作关系,那么你就可以重估每一件事情的价值。那么到底如何从经营视角来看到个人成长呢?

底层逻辑:使命和愿景

经营一家公司的底层逻辑是使命和愿景,而对个人来说,使命和愿景极大地影响人生的满意度。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中提到了三个层次的生活,一是积极的情感(the pleasant life),诸如娱乐、美食、看电影都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感受,只是这种感受之于人生幸福只能做到锦上添花,而且很快适应导致边际效用递减,与人生的满意度关联度有限;二是幸福之流(the good life),是指能够全身心投入,找到兴趣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沉浸其中让时间静止(feel nothing),体会幸福之流;三是有意义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是指在比自我更大的事业中找到归属感,通过帮助他人、助益他人连接更大的事业,这一层次的幸福将较大地影响人生的满意度,这也是使命和愿景的出处。

也许人生刚起步时最重要的是活下来,当我们逐步站稳脚跟,就需要考虑人生的底层源动力问题。而使命就是一生的追求,愿景是5-10年内你能看到的picture。比如我个人的使命就是让中国的员工关系更美好,而愿景是做一个最懂人力资源的劳动法律师。因此把握个人使命和愿景既关乎个人事业的成功,亦与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生存原则: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如果说使命和愿景是找到个人进步的源动力,那么在一路前行之中你秉持何种准则和价值观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价值观左右我们具体的选择,让我们不再迷茫和犹豫,让我们有能力抵御诱惑和风险。

比如我个人成长的价值观只有最简单的两条。一是勤奋。二是坚持。

在学生时代,我还记得读高中时早上4点从宿舍翻墙出去到教室学习的场景,每天的时间表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那种极致的勤奋也让我冲破各种考关,从农村走向了城市。而在毕业以后,我工作之余写了大量文章,至今一共参与合著和独立撰写的著作总计7部,通过博客和公众号累计发表的文章总计超过1000篇,暂且不考虑文字质量,累计已经有超过300万的文字输出,而背后是三到五倍文字的阅读和输入量,我相信是勤奋引领我走到了今天,这也是我目前仍然坚持创作的原因之一。

至于坚持,我从毕业以后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和劳动法的研究和实践,没有因为其他业务更赚钱等原因而中途放弃,我尊敬的周斌老师在很早的时候和我说过一句话,“sheng者为王”,此处的“sheng”是剩下的“剩”。在同一赛道上开始竞争,多少人能坚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只有“剩”下的人能够跨越经济和行业周期最终有所成就,在一路前行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各种既得利益的诱惑,如果没有“坚持”托底,那么很容易转向,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有时有人会问我,你作为劳动法律师和其他劳动法律师有什么区别?我说我很自豪的说,我的业务创收100%来自劳动法业务,而收入来源中做到100%来自劳动法业务的律师并不多。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智商差异不大,真正能产生区别的就是勤奋程度和坚持的力度,环顾身边那些小有成就的同学和朋友,基本都离不开努力和坚持这两个关键词。

生存策略: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

组织需要建构自己独特的组织能力以应对变化和危机,就好比华为最大的竞争优势不是技术领先,而是强大的组织和运营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是确保事业长青,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门。

就拿我个人来说,其实律师乃至劳动法律师多如牛毛,大家似乎都干同样的事情,比如都是做法律顾问、案件代理、项目咨询培训,那么如何去刻意寻找或经营差异化的优势呢。

我记得在2013年以后我去全国各地很多城市讲课,由于劳动法的属地性我不得不大量学习当地的法规和判例,比如到厦门讲课,我得掌握福建和厦门当地的司法实践,这一过程让我思考是否可以借助全国视角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后来我在讲课中不自觉地就同一话题分享各地不同的做法,一方面加深学员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消化,后来我每年写的年度雇佣观察都是从全国视角出发,2021年初我写的《HR必备法律工具书》也是整合了全国各地的判例以及裁审口径,而不局限于上海一地,这样让我也积累了一些总部客户甚至总部在北京、广州等外地的顾问单位客户,同时为各地的HR团队提供服务,如此形成正向循环。

其次,除了劳动法的专研之外,我平时与HR打交道比较多,因此有意识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和心理学的研究。我记得心理学上有一个“锤子效应”,是指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满世界都是钉子,这足以说明知识结构单一,只专长一个领域的危险。人的知识结构最好不是“I”字型,而是“π”型,是指在两个领域纵深发展,然后最好能贯通底部。我举一个例子,平时在与客户交流人事变更、制度修改需要履行“民主程序”时,从法律角度很简单,民主程序是《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的法定义务,但是只是止步于法律解读客户有时还难以接受。

如果从心理学和组织管理角度,我会告诉客户在制度修改过程中听取员工意见,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公平感”,最终带来积极的遵从甚至承诺,所谓No envolvment , no commitment,大意就是如此。这就是在民主程序这个小问题上打通法律、管理学两个领域的底部逻辑,共同推动人力资源决策。

我2020年出版的《非HR经理高效员工管理指南》一书就是从直线经理的角度去解读劳动法,找到劳动争议背后的管理原因,我甚至开发了一些绩效管理的课程,结合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律一并去帮助部门经理理解绩效管理的误区和雷区。因此“全国视角”、“劳动法+人力资源”是我自己刻意去经营的竞争优势,而这些契机都是在工作中发现、在工作中加以塑造和利用的。

我相信,塑造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困难,有时可以在细分领域通过积累来发力,比如同样做劳动法,有些律师只做工伤案件,把工伤案件做到极致,那么这也是一种积累竞争优势的方法,在积累个人优势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的取舍和放弃,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得。当然,在打造个人竞争优势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效率管理、时间管理工具应当掌握,对自己的不足也应当有充分的了解,但重要的不是克服不足,而是发挥和积累自己的长处。

驱动改变:找到力量之源

有时,我们成长和进步最大的障碍并非来自能力和知识不足,而是情感的障碍。这也意味着了解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余秋雨先生在《收藏昨天》一文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沮丧绝望,如果能偶然翻开一张童年时代的照片或者几页中学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生,在过去的经历中去寻找成功的经验,哪怕是孩提时考试的成功经验,在过去的点滴去反思如果重新开始我会怎么做呢?与大多数外界的知识和经验相比,个人的过去蕴含着更丰富的信息,更大的驱动改变的情感力量。因此我特别建议年轻的一代珍视自己的脚步,勤于记录,通过文字、图像、录像乃至朋友圈等多种形式,留下成长的脚印。这些留下的痕迹可以让你人生前后相互灌溉,相互滋润,而非靠不断丢失的回忆去理解人生的断片。没有人会在意自己零碎的步履,只有你自己有能力保留那一串串脚印。

如果说经营自己就是经营一家公司,那么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大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