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聊了F-84“雷电”,也提到了共和航空公司“雷”字头战斗机的命名传统,今天就干脆再来聊聊共和的最后一个雷字头战斗机F-105“thunderchief”,国内一般译成“雷公”。有网友在上篇文章里留言说F-105的绰号应该译成“雷贼”,不知道是调侃还是指的其他,不过F-105在越战中的确执行了大量对地攻击任务,给越南带去了沉重的损失,也是我援越高炮部队的重点打击目标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称其为贼的确也不为过。但话说回来,飞机毕竟只是飞机,战争的罪恶,还是应该怪罪到那些发动战争的人身上。

F-105标准照,这是产量最多的D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句题外话,在查资料的时候偶尔发现,共和的“雷”字头在美军飞行员似乎不怎么常用,美军飞行员更倾向于thud,这应该是一个拟声词,出自飞机着陆时的那一声撞击声,后来成了F-105飞行员群体中的一个通称,相应的F-84F就被称为“thud’s mother”。还有一个用得比较多的是“ultra hog”,大概是顶级猪的意思,这是因为F-84首先获得了“hog”这个外号,然后是后掠翼的F-84F就被称为“super hog”超级猪,至于为什么用hog而不用pig,墨林还真查了查,大概是pig偏向于年幼一点的猪,而hog则是比较大而重的猪。照这么来理解,似乎A-10被称为疣猪,也不完全是因为长得像,而是延续了另一个光荣传统……

这架是后期的G型

聊完了猪咱们言归正传,去年墨林也曾简单聊过F-105,那时候主要是对F-105在越战中的表现简单扯了扯,今天来聊聊F-105的发展史。在F-84之后和F-105之前,共和公司还有一款XF-103,准备发展成3马赫的全钛合金高速轰炸机,因为技术过于超前,最后只留下一个模型,但一些技术成为了F-105的基础,比如带前掠的进气唇口等。

F-103的想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和的设计团队比较了100多种布局方案,然后确定了大型单发的AP-63-31FBX方案,按照用户老爷美国空军的要求,新飞机必须超音速、低空突防,并可以投放一枚内部携带的核弹,设计的重点是低空最大速度和飞行特性、航程和有效载荷上,机动性等传统战斗机的要求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最初的AP-63方案,基本外形已经有了

设计工作开始于1952年,空军老爷一开始热情很高,到了1953年因为朝鲜战争结束又泄了气,加上飞机和配套发动机研制进度都有点滞后,空军一度削减了订单直至取消了研制计划,到了1954年才正式下达了15架的订单。最后首架原型机于YF-105A1955年10月22日首飞,在首飞时达到了1.2马赫的速度。

YF-105A原型机

为了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共和公司向当时的NACA求助,后者建议采用在康维尔F-102上验证过的面积律,但F-105设计团队的负责人的亚历山大·卡特维利一开始拒不接受,说蜂腰形机身破坏了机身流线,不过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低下头,最后在换装了普惠的J75发动机以及采用了可调进气道后,F-105的最大马赫数飞到了M2.15。话说卡特维利老爷子有点倔,当时在P-47D上换气泡式座舱盖他也反对,理由也是破坏了机身流线、飞机“看起来像泡菜”,这老爷子也有故事,后面有空再聊。

亚历山大·卡特维利,P-47也是他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架预生产的YF-105B于1956年5月26日首飞,本来计划还有双座教练型F-105C和侦察型RF-105B,后来都陆续取消。1957年7月,美国空军正式为F-105命名为“thunderchief”。为了满足空军对全天候攻击的要求,共和国在1957年推出了F-105D,这是F-105第一个大量装备的型号——也是最后一个。主要是换装AN/ASG-19“Thunderstick”(雷棍?)轰炸/导航系统,增加了携带TX-43核武器的能力。

F-105B,肉眼可见的区别是航炮位置非常靠前

以D型为基础,侦察型RF-105D和双座教练型F-105E也重新开始研发,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强力推进海空军机种合一,后来只好再次双双取消;F-105D的采购量也从1500架一再压减、最后交付了610架,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采购F-4。但后来还是在D型基础上把机身加长79厘米,腾出空间设置了一个后座,终于有了双座教练型,称为F-105F,飞行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共生产了143架,后来的“野鼬鼠”EF-105F和F-105G都是在已服役F-105F上改装的。

F-105D,航炮口明显更加靠后

和以往的同类型飞机相比,F-105一个特征就是大:机长只比B-17“飞行堡垒”短了3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24吨,号称有史以来最重的单座单发飞机,这个重量直到后来的F-35才被打破。有美军飞行员形容自己跳起来都够不到进气口,高机身主要是为了方便外挂物的装挂。而F-105的机长也只比身为大型轰炸机的B-17“飞行堡垒”少了三米,载弹量也不相上下,最大载弹量有6吨,有一架F-105曾在一次试验中挂了7吨多炸弹,在当时单发飞机里无出其右。

数不过来挂了多少枚

还有飞行员开玩笑说F-105打击对手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轰炸、扫射、或自己砸下去。空军则开发了另外一种打击手段:利用F-105超音速时产生的音爆来催毁对手的地面电子设备或清除雷场,实战中不知道有没有用过,但1968年5月31日,美国空军学院举行仪式表彰去越南服役的毕业生,1架F-105D的飞行员单飞表演时从离地大约30米的高度超音速通过,产生的音爆导致大约300扇窗户被打碎、15人被玻璃溅伤,一堆空调被毁,总损失在当时超过25万美元,也算是部分验证了这种手段的“战术价值”,据说后来共和公司为这些损失买了单。

也有地毯式轰炸的赶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南战场上的F-105被认为中低空机动性差、无法与米格-21甚至米格-17抗衡,但这其实有点不公平,因为F-105本来就不是设计用来空战的。F-105以核轰炸为主要任务,这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一种自杀式任务,因为即使深入苏联领空并成功投下核弹,也很难有足够的燃料飞回来,况且即使飞回来以后多半也找不到可以着陆的机场,因为机场已经被对手的核弹摧毁了。不过F-105的操纵灵敏、高速性能非常优秀、机载电子设备也很齐全,因此还是受到了美军飞行员的欢迎。

电子设备很全.jpg,这架是B型

机头的设备舱,最前面那个叫雷达,其它不知道

战后美军统计,F-105(主要是D型)在空战中击落了27.5架米格-17,那半架是一次与F-4共同击落的战果,但其中只有2架是AIM-9造成的,其余则全部是用航炮击落的;相应有7架F-105被米格-17击落、15架被米格-21击落,而F-105则没有击落任何一架米格-21。在F-105的高速面前,米格-17要取得战果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低空遭遇米格-17时,高速度也是F-105摆脱米格-17的法宝。有1架F-105F击落了3架米格-17——空对空导弹击落1架航炮炮击落1架,第3架据说是连炸弹带挂架一起扔下去,结果正好砸到1架米格-17,不过这个战果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毕竟有点过于巧合了。

航炮安装位置

屁股很受伤

电子战型的EF-105F是为了对付北越的S-75(萨姆-2)地空导弹而发展出来的,被称为“野鼬鼠”,第一代野鼬鼠是用F-100改装,掩护F-105D执行任务,但F-100速度比较慢,协同出击不太趁手,于是换成用F-105F改装,这里的EF这个前缀其实并不是官方正式的用法,正式叫法就是F-105F,后来进一步改装以后,也只叫做F-105G。由于要直接面对地空导弹,“野鼬鼠”的任务比其它飞机的危险性更高一些,一度被击落的速度超过了新飞行员培养的速度。

F-105F

F-105G,说实话没看出来区别在哪儿

在整个战争中,一共损失了395架F-105,几乎占到总生产数833架的一半;而在整个服役期间里,一共有612架各种F-105被毁坏,占总生产数的四分之三,这样的事故率在美空军中也是名列榜首。1970年,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F-105全部从越南撤出,只剩下“野鼬鼠”继续执行任务。越战后,空军的F-105逐渐移交给空中国民警卫队,到80年代初期即全部退役。

1983年6月4日犹他州希尔空军基地举行的F-105退役仪式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