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清晨,刚刚失去杨玉环的唐玄宗失魂落魄地从马嵬驿走了出来。

就在他准备前往西南蜀地时,意外出现了,跟随他一起前往蜀地的禁军官兵突然不想往前走了。

原来,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其手下都在蜀地,而他们又刚刚在“马嵬驿之变”中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他们怕前去剑南自寻死路。

于是,就嚷嚷着要玄宗去别的地方。有的去河西或者陇右,有的说去朔方或者灵武,有的说去太原,有的说干脆哪也不去了,直接杀回长安算了。

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或请之太原,或言还京师。”

将士们七嘴八舌地在议论,可玄宗的意思,是就眼下而言,除了蜀地,这些人所说的地方没一个安全的,至于杀回长安,那就想都不要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宗心里是这样想的,可他现在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昨天刚发生的一切犹在眼前,他不想再惹怒这些官兵。到达蜀地之前,他的安全还要靠这些人来保障。

就在玄宗左右为难之际,和事佬御史中丞韦谔出来给玄宗解围了。他说道:“要想回京师,就必须做好抵御叛军的准备,可我们现在这么一点兵,根本就没有这个实力。不如暂且到扶风,再慢慢商量下一步的去向。”

“还京,当有御贼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

韦谔的方案,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因为扶风是一个南北枢纽,既可以由此北上,前往将士们所说的这些地点,也可以由此到达蜀地。

最后,玄宗就韦谔的方案询问众人,众将士虽然议论纷纷,但也没有更好的主意,只好同意了韦谔的建议。

于是,玄宗一行人便再次上路了。

可是,他们刚走出没多远,又不得不停了下来。

因为前方的路被一群老百姓给堵住了。

玄宗没办法,只好下了马车,换乘了匹马来到了百姓跟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挡路的百姓看到皇帝过来,立刻拥上前去说:“长安的宫阙,是陛下的居所;历代陵寝,是陛下的祖坟。今天却舍弃了它们,又能往哪里去呢?”

曰:“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

听完此话的玄宗手握缰绳,坐在马上沉默了很久。最后,他仍然不知道如何跟这些老百姓交代,只好让太子李亨留下来安抚他们,自己则快速逃离了这个令他尴尬的地方。

可玄宗不会想到,他这一走,太子李亨将与他分道扬镳。

随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分离,属于玄宗的时代将黯然落幕,而唐朝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这些老百姓见天子离去,马上又对太子李亨说:“皇上既然不肯留,我等愿率弟子追随殿下,讨伐叛贼,收复长安。倘若殿下和皇上都到了蜀地,谁来替中原的百姓当家做主?”

父老皆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不一会儿,此地的百姓越聚越多,一下子聚集了数千人。而此时的李亨,面对老百姓发自肺腑的质问,却面露难色。和他父亲玄宗一样,他此时竟然也想不出应对的话语。

想了半天,李亨才想出了一个应对的理由,他说:“皇上远冒险阻,我怎么能忍心离开他左右?我尚未当面跟皇上辞行,最后是去是留,还得听皇上的旨意。”

李亨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然后就准备骑马追赶玄宗。

“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

李亨刚要准备走,又有三个人冒了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三个人分别是李亨的长子李俶、三子李倓以及宦官李辅国。

这三个人一齐挡在李亨的马头前,李倓和李辅国先说道:“逆胡进犯宫阙,四海分崩离析,不依靠人心,何以兴复社稷!今日殿下若跟随皇上入蜀,如果贼兵烧毁栈道,断绝与蜀地的往来,则无异于把中原之地拱手让给贼人。

人心一旦离散,就很难重新凝聚,到时候想回都回不来了!为今之计,只有召回西北的守边之军,召回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联合东征,讨伐叛贼,克复两京,平定四海,使宗庙社稷转危为安,修复宫室迎回天子,如此岂非人间大孝,又何必执着于区区儿女之情!”

“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变乎!”

广平王李俶也劝父亲李亨留下来,而此时老百姓又齐齐挡在了李亨的马头之前

见此情形,李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随后,李亨便让长子李俶去跟玄宗禀报目下的情况。玄宗带着队伍走了一段路之后,就停下来等太子。可他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太子到来。

过了一会儿,李俶来报,告诉了玄宗他走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玄宗听完,摇头苦笑,同时嘴里不停地念叨两个字:天意!

既然是天意,那玄宗也不好与天作对,便顺势而为,从护驾的禁卫军中拨出两千人马,让他们去跟随太子,并对众将士说道:“太子仁孝,足以担当宗庙社稷,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接着又命人转告太子:“你只管去做,不要挂念我。西北的那些胡人将领,我历来待他们不薄,你一定有用得着的地方。”

最后,玄宗又向太子李亨转达了传位之意。

得知此消息的李亨,向南号啕大哭!

与此同时,他赶紧派人带话给玄宗,表示绝不接受传位之命。

当然,这只是李亨对玄宗的一个姿态而已。因为在短短的一个月后,他便在部众的劝说下,“遵马嵬之命”,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与玄宗分开后,李亨在部众的护卫下,顺利到达平凉,进入了朔方的辖区。朔方留守杜鸿渐得知消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上天给他的一次机会。

只要他在这个时候把太子迎到朔方,并拥立太子即位,到那个时候,荣华富贵还会少吗?

想到这儿,杜鸿渐高兴地对部下说道:“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

于是,杜鸿渐立刻派人赶赴平凉,向李亨呈上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说明了朔方所存的士兵、马匹、武器、粮草、布帛以及各种军需物资。

看到杜鸿渐所呈来的报告,李亨大为高兴。

随后,杜鸿渐又亲自去平凉迎接李亨,他对李亨说道:“殿下只要前往灵武,训练军队,传檄四方,聚拢人心,讨平逆贼指日可待。”

听完杜鸿渐的叙述,李亨信心大增。于是在杜鸿渐的陪同下,来到了灵武。

到达灵武后不久,杜鸿渐就与中书侍郎裴冕联名,率领朔方的文武百官向太子上书,请求李亨“遵马嵬之命,即皇帝位。”

当然,按照传统,他们的请求被太子拒绝了。

面对皇位的诱惑,能拒绝一次,可第二次还会拒绝吗?于是裴冕又给李亨上书道:“跟随殿下的都是关中人士,他们之所以日日夜夜、千里迢迢地跟随殿下到此边塞地区,就是希望建功立业。如果不能及时凝聚人心,一旦离散,就很难挽回。愿陛下听从民意,为社稷计。”

“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达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可是,太子这次还是拒绝了。杜鸿渐等人不死心,又连续劝谏了几次,直到第五次的时候,李亨才勉强同意登基。

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在抵达灵武三天后,李亨在众臣的劝说下,正式登基,改元至德,同时遵在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意思的是,就在肃宗李亨即位三天后,此时还蒙在鼓里,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退位”的唐玄宗还在四川发布了一道诏书,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任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

这戏剧性的一幕,无论对玄宗来说,还是肃宗来说,颇为尴尬。一方面是未待传位而登基的儿子,一方面是仍以皇帝自居的太上皇。

同一时间,一个帝国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那么,轮到臣子们为难了,他们到底该听谁的?

还好,这种尴尬的情况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

至德元年八月十二日,到达成都的玄宗接到了来自灵武使者的消息,告诉了玄宗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的消息。

得知此消息的玄宗大为震惊,但他很快镇定了下来,事已至此,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他对前来报信的使者说道:“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八月十六,玄宗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书,宣称自即日起,他发布的公文不再成为诏书或敕,改称为“诰”;皇帝向他呈送表疏时,称他为太上皇。

此外,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由皇帝裁决,事后再向他奏报。收复长安后,他将不再过问任何政务。

八月十八,玄宗命人带着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前往灵武,正式册封李亨为帝。

至此,李亨终于成了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掌权者。

那么,肃宗李亨为何要迫不及待地“篡夺”玄宗的皇位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在随玄宗被迫逃亡蜀地的时候,当时的李亨已经四十六岁了,他已经入主东宫整整十八个年头了。十八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有生之年没有谁能比他更迫切地希望当上皇帝了。

可是眼下这种情况,国家分崩离析,如果他跟随玄宗流亡巴蜀,那他即位之事,必定遥遥无期了,而且途中会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变数,他能不能活到当上皇帝,也未可知!

所以,他只好想办法脱离玄宗,自立门户,而当时的老百姓拦住他则给了他一个机会。

其二,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而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又朝野皆知。当时玄宗要禅位于他,可在杨国忠的阻拦下,此事又不了了之,他恨透了杨国忠。

虽然当时杨国忠死了,可李亨跟大多数参与杀杨国忠的将领一样,担心自己入蜀后的命运。就算杨国忠的旧部下不为难他,但终究是寄人篱下。

所以,李亨无论如何也不会跟随玄宗入蜀,而是会在离开玄宗之后,想办法自立门户。

最后,就像拦住他们的老百姓所说,你玄宗父子都躲到巴蜀去了,那等于是把大好的中原拱手让给安禄山叛军。

换句话说,一旦流亡的李唐朝廷龟缩在西南一隅,四方的平叛势力将陷入到群龙无首的境地,到那时候再想收复李唐江山,无异于痴人说梦!

到时候江山都没了,就算玄宗传位给他,他当皇帝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无论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还是社稷安危的角度考虑,李亨必须与玄宗分道扬镳,自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