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

顾城曾筑造了无数的梦,最后却又亲手粉碎,他曾在黑夜中

寻找光明,终其一生却也从未走出迷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顾城弑妻自缢事件曾轰动一时,而今三旬已过,再次提起当年的事件,你可当真知道其中原委。究竟发生了怎样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朦胧诗人对其妻子痛下杀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诗人---顾城

顾城出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从小的熏陶与良好的教育使他早早就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天赋。

他早年开始写诗,然而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1977年《蒲公英》的发表,那年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身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诗歌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顾城一生经历非凡,有见过低落谷底的尘埃有见过高站枝头的繁华。顾城是固执的,他把一切写进诗中,仿佛诗里便是他的天下;顾城也是脱俗的,他把生活融入诗里,又在诗里摒弃了世俗。

相遇---妻子

缘分总是悄然而至的,1969年顾城邂逅了与其纠缠一生的人--谢烨。他们的相遇是美好而又浪漫的,火车站寻找灵感的年轻诗人,温柔和煦让座看画的青春少女,谢烨就站在他身边,他的目光也一直追随着,顾城画了很多人独独没有画谢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写给她的信中这样写道:“别人占你的座,你没有说话,就站在我的身边,我开始感到你,你颈后飘动的细微头发。我拿出画笔,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却独独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的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在火车上他们不知是如何搭的话,记得那时他念起了诗、说了电影,她眼睛很美,深深得像梦幻的鱼群,鼻线和嘴角有种金属的光泽,顾城恋上了这个温柔和煦的人,又不舍得她的消逝,从未如此大胆的做过一件事,掏出纸片写下地址给她便下了车。

人与人的羁绊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只是当命运让两人交织在一起时就应该知道有了一辈子的牵绊。

顾城的做法固然是高明的,让一个怀有崇拜的少女就从此落入了织好的深网里,从此无路可退。

谢烨曾回信说到:“你会给我写信吗?你说会的。写多少呢?你用手比了比,那厚度至少等于两部长篇小说。”

那时的她对未来是充满渴望的,寄希望于未知的将来,浪漫与静谧,澎湃而又美好。

此时她的无法想象,日后的水深火热,无法想象儒雅美好的诗人是多么残暴混乱,种种不堪。

依恋---母亲

从相识相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的相遇是始料未及美好又难于忘怀,结局却是不尽人意、令人唏嘘。

婚后的顾城依旧像孩童般时刻需要陪伴,同时也显露了以往隐藏的偏执与控制,舒婷在回忆里这样说道:“他不让妻子装扮自己,不让戴耳环,出门穿衣需要他的审过,游泳是顾城最讨厌的,他不喜欢她在公共场合穿泳衣。”顾成对妻子的控制欲是十分强烈又极度自私的,他控制着谢烨的一切不允许她身上出现任何他不喜欢的东西。

谢烨的婚姻是埋葬爱情的坟墓,当他她踏入之后便再无脱身的可能。他极度依恋自己的母亲,对女性的沉迷几近疯狂以至于后来与妻子谢烨的相处也深受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谢烨身上,多次让谢烨辞职并极力阻止谢烨读书,他像孩子般离不开她,以至于谢烨为了自己崇高的婚姻而放弃了工作和学习。

如果说顾城是谢烨的丈夫,那么不如说谢烨充当了顾城的母亲,她以母亲的生活方式存在于顾城的生活中,之后只因儿子会分走妻子的爱而把儿子小木耳送走寄养。

网传小木耳被送走不只是因为儿子分走了妻子的爱,还可能是英儿的到来使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是困窘,不得不在英儿和儿子中做出选择。无论真相如何我们知道的是最终小木耳被送走。

到来---离开

顾城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女人,除了妻子谢烨就是情人英儿,他们三人的纠缠可谓惊世骇俗。

顾城不舍英儿思念成疾,筹资接来英儿,但她的到来却使谢烨失去了儿子,英儿与儿子顾城选择了英儿,丈夫与儿子谢烨选择了丈夫,一定程度上他们都放弃了小木耳。

谢烨对顾城爱的深沉、爱的痴迷,而顾城却对英儿诉尽相思,对谢烨毫无怜惜,谢烨失去了儿子的同时,还不得不接受第三者英儿的插足。

英儿是顾城大观园的林妹妹,他怜惜她爱护她,只有和她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快乐,为她写诗写文章,用尽了所有华丽美好的辞藻。谢烨似乎成了精明的薛宝钗不得人爱,忍受非人的悲痛去亲手打出那美好残忍的笔刀。当年顾城送的定情信物而今却像是真真实实地成了在谢烨胸口反复刺回的尖刀,刺得生疼而又不留痕迹。

英儿的到来与离开都使她承受了莫大的伤痛,大鱼的出现让她再燃起生活的希望,她想要离开了。

谢烨与顾城说决定离婚,同大鱼去德国,她已经厌倦了在新西兰的一切。可她却不知道偏执自私的顾城又怎会让她离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顾城这里被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顾城的诗中这样写道“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可他从未给过她机会。

于顾城来说,谢烨的离开是早已注定的,她的感情早已消失殆尽,更何况顾城偏激的伤害。

最终谢烨也没能离开,当斧头砍在身上她时是痛的,更痛的还有支离破碎的心,她终究还是为她的崇高婚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城说:“谢烨和英儿任何一个离开他,他都活不下去”而今两个都要离开了。

1993年10月,谢烨砍伤不治身亡,同月顾城留信自缢,就此这一段婚姻以悲剧落下帷幕。

其中一封信是写给寄养在外的小木耳,信中提到:“因为谢烨要与人离开,抛弃这个家,他已经悔悟了,希望你以后不要像我。”字字诚恳、情真意切仿佛此前所作所为皆是别人,自己把罪责开脱得干净。

似乎是忘了那个凌虐小木耳的父亲,忘了带情人回家的丈夫,忘了送走小木耳的元凶,忘了斧头下面是妻子的自己。

诗人笔下的意境总是美好的,不似人间这般浮躁动荡,人是明亮发光,物事静谧奢华,一切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摒弃诗作,他除了才华好像也是彻头彻尾的疯子,婚内出轨、弃子杀妻无论是哪一条都足以坠落神坛。

在他父亲的回忆里在山东时顾城是没有书读的,在喂猪时争相抢食总是令他兴奋的,他赋予他们奇怪的外号,有着独特的喜好,诗词表达中所表现出的阴郁色彩令人担忧的。

孩子的天真大都是来自与对外的无畏,几乎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有着唯我独尊的气势,顾城也无例外,他总是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对待周身的事物,却从未反思自己的过错,以至于成年之后依旧“童心未泯,随心所欲。”

童年的种种表现注定了他的不平凡,可最终的结局却在父母的有恃无恐中染上了悲情。

顾城的诗洗去浮华有着别样的童真,在绝望的崖壁透着淡淡的希望,他的诗是纯洁而又悲凉的,他的人是偏执而又悲悯的,他的经历无不诉说着一个天才诗人的坎坷与悲哀,就像绝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天才与魔鬼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他的偏执与自私最终成为了他覆灭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