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老家在农村,那里的白喜事总是要吹吹打打好几天,流水席和麻将桌是标配,还有许多光怪陆离的图画,或披于棺材,或悬于墙面,走进一看会发现除了十殿阎罗,出镜率最高的便是“二十四孝”了。

每每看到之时,笔者心里总会涌起荒诞不经之感,前年曾写过一篇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曾有过不少的感慨,而今则更甚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榜单里全是“戏精”,未免不分良莠,但这玩意儿的确经不起推敲。

卖惨派最为耀眼,首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次之,但今人都知道,对自己狠的人往往对别人也不会手软。

明初有个江伯儿按图索骥,杀了三岁儿子祈求母亲能够痊愈,差点多出个“杀儿救母”的典故,可惜他碰到的是通透狠辣的明太祖,直接杖责一百后扔到海南啃椰子去了,理由也很充分:

“父子天伦至重,《礼》‘父为长子三年服。’今百姓乃手杀其子,绝灭伦理宜亟捕治之。”

其次是卖力派,“尝粪忧心”一马当先,“恣蚊饱血”和“百里负米”紧随其后,个个都惊天地而泣鬼神,体现出无从超越的毅力和精神,无怪乎鲁迅先生感叹“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怀橘遗亲”和“涤亲溺器”还是做得到的,只是寻常了点,不似故事主人公士族或大官的身份,做这点事仿佛不足以入围“二十四”,充其量得邻里两声夸赞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面是神话派,比如最广为人知的“卧冰求鲤”,鱼儿是自己跳上来,而非后来的两朝高官、西晋太尉王翔先生亲自抓的;“哭竹生笋”则是感动神灵的代表,话说主人公貌似什么也没做。

当然也有真实的感动,比如“拾葚异器”,世间真实的孝子贤孙不知凡几,入围榜单的却多是帝王将相,元人郭居业(编者)似乎还夹了点私货:历代王朝均以“忠孝”为最高道德标准,能“孝”者必“忠”才是潜台词,榜单里便有许多极不靠谱的父母,却反衬出主人公的“孝”。

比如“孝感动天”的故事,年轻的舜三番五次躲过亲爹、后妈和便宜弟弟的追杀,还娶到尧帝的两个女儿,成为了一代仁主。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凭借孝顺便可成就大业,这自然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可惜也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且不说那三个乡巴佬是否真有胆量对当朝双驸马下手,万一真得手了呢?哪还会有“感动天”的传说,无非多一具无人问津的冢中枯骨罢了。

所以,只能是作秀了。

所以,“二十四”强调的是一种无条件的孝,同时也是无条件地向君王效忠,现在看来真没啥意思。

回到现实,其实最近一位离世的亲戚是我的外公,舅舅们摆了一周的流水席,前后花了小十万块,跟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里面的搞法如出一辙,也着实挣足了“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只是我觉得,舅舅们平时对外公并没有多好,对于一个近在咫尺(都还住在一个村里)的九十岁老人,他们几乎没有体现出关怀,而是在外婆去世后任其独居,自己做饭生存。

我的父母承担了许多,小到剪头发,大到厕所改造都是他们一手操持,只是老人家住不惯城里,加之顾忌舅舅们的面子而没有接过去住罢了。

至于我这个外孙,本着“一代人管一代人”的遮羞布,在一旁默不作声。

其实舅舅们并非没有“孝顺”的对象,那便是他们的儿子,为了顺利繁衍后代,他们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了解农村娶妻难的人,自然知道我不是在胡说。

说到这里,笔者有些恍惚,貌似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自从大学毕业之后,那个让父母引以为豪的凉州辞便不见了踪影,从找工作碰壁到早早结婚,再到儿子生病折腾几年和女儿出生长大,这些年来都是在不停的麻烦他们,顺带搬空了他们一大半的积蓄。

结婚十几年来鸡飞狗跳,殃及父母,一辈子受人尊敬、从不求人的父亲受够了窝囊气,母亲则总是偷偷落泪。

我做了什么?威压之下曾两次被逼专程去数落父母的不是,曾追着他们把钱打过来,曾把小家庭的安稳视作高于一切,无论对错... ...

其实我才是没有资格批评“二十四孝”的那种人,几乎没买过任何衣服、物资,也没有为他们做过一次饭,仿佛一切都理所当然。

然后,最近,我离婚了,净身出户。

儿子聪明听话,女儿乖巧可人,事业虽不温不火却稳定有余,旁人似乎想不出不继续“凑合”的理由,哪怕网上说“中国有90%的婚姻都是在凑合”。

可我不光做了,还签了个“马关条约”。

这是真实的条款且已经落地,而非噱头,现在笔者穷到什么程度呢?一台十一年的破车外加点私房钱,五月份工资一发,个人资产便激增了20%,以后也发不了财,可谓“固穷”。

散伙饭上前妻给了我“仁至义尽”的评价,我笑了笑,回了她两句话:

第一,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你好过,或者还爱着你,中年人的安心,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手头宽裕更重要,我只是不想跟你上法庭而已。

她没听懂我的潜台词,如果上法庭,财产不会吃但这么大的亏,但丢人现眼且后患无穷,天天担心被找上门闹事,影响儿女心灵健康,隐形成本或许会更高。

第二,我们有儿有女,你未来的儿媳妇且不论优劣,离婚之时理所当然地卷走两代人的积蓄,甚至包括划给你的这几百万,你会同意且认可吗?如果女儿有了跟你一样的经历,你又该开心还是失落,认为是否值得去嫁呢?

她以为我不懂,拿走所有,是想等他们结婚买房的时候慷慨一把吗?但愿如此,可是人心总会变的,我不敢奢望。

她瞬间眼泪流了出来,却一句话也不说。

顺带提一嘴,离婚闹了两次,孩子一直是归我,第一次是平分家产,前妻反悔并修改条款成了上面的样子。

我知道她一直不想离婚,但我还是要走,因为我在怀疑,十几年来在她眼中我的角色究竟是爱人,还是饭票加出气筒。

为此便试探了一下:要不,越野车还是归我吧,面子上需要,送小孩子上学也需要。

她说,不行。

我又问,你不是说希望我以后也过得好吗?

她瞬间眼泪滚滚而下,话语有些颤抖,不行。

好吧,行吧,一瞬间,我的心中再无一丝内疚和后悔,人生还很长,犯不着跟一个注定不相干的人再有任何纠缠,亦或是想不通。

关于“仁至义尽”之说,笔者其实有一句话憋着没说出口:

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啊,不要谦虚,更不要客气,你值这个价的。

至于为什么,让她慢慢去想吧,笔者无意在文章里做任何声讨,也承认事情因我的错误而起,我付出代价,获得了儿女和“自由身”,便是全部。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未来呢?

突然又想起了“二十四孝”,笔者觉得有个典故属于沧海遗珠--黄泉见母。

故事的主人公是郑庄公姬寤生,教员称其为“千古第一奸雄”,曹操司马懿都是他的小字辈,可谓大心机、深城府。

其实他过得也不容易,其母将“娘疼满崽”的母亲专属特质发挥到极致,不光想让弟弟承袭郑国,甚至要致自己于死地,仅仅是因为出生时吓了她一跳,可谓极不靠谱。

而后面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在经历一系列的忍让,且贡献了一大堆典故之后,姬寤生顺利完成反杀,戡平内乱并开启了霸主之路。

对于这样的母亲,你说该如何实行“孝”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愤怒的姬寤生将母亲关起来了并发下“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重誓,然而不久之后却后悔了,还好颍考叔帮忙给挖了个黄水直冒的地道,这才给他们找了个母子相认的台阶,此后其乐融融,终成佳话。

至于姬寤生是怎么想的,后人已不可知,或许是担心国人的议论,但笔者相信他是真的后悔了。

至少,“奸雄”的举动非常真实,比榜单里某些拙劣的表现要强出不知凡几。

又或许,他想通了一个道理:再怎么善待父母,比起自己所得到的,永远都不能相提并论。

武姜的做法自然是错的,姬寤生替她勉强圆了回来;

如果我,作为儿子犯了错误,又该如何是好呢?

人到中年不如狗,更何况我这个上有老下有小,还一贫如洗的玩意儿呢?

想了想,托国家整顿教培机构的福,将儿女养到把书读到底应该问题不大,儿子下半年就初三了,成绩不错,上高中便去读寄宿吧,打发父母二度退休,年纪这么大了,回去过几年好日子。

女儿自己带着,作为我的心头肉,要给她一个欢乐的童年,以后都不能因父母离婚而留下阴影,一辈子都健康快乐,那便足矣。

子孙自有子孙福,且不论贫穷富贵与否,只要三观正确,乐观开朗,也当理解我的难处,至少不至于记恨。

至于自己,没心没肺这么多年,总该拿出一些担当吧。

时代变了,退休金降低了人们养儿防老的欲望,也减轻了儿孙辈经济上的压力,但血缘的羁绊却无法割舍和离弃。父母并不缺钱,我也给不了多少实质性的关怀,想来想去我的孝道不过是少添麻烦罢了。

但我知道,让他们的余生感觉到儿子的客观存在,这一点很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父母与我的理念有些脱节,谁对谁错,或许等自己老了才知道。

父亲一直教育我要黑白分明,对便是对,错就是错。

我知道,这是他一辈子都不得志的原因,但我也一直知道,他是对的,只是我没做到。

我的情操,都写进了自媒体的文章里,各种口诛笔伐、纷纷点评,都昭示着作者三观正确,似有赤子之心。

而现实中,我却是家族里最逊的那一个。

余生,且好自为之吧。

PS:徘徊多日,或有所感,且付诸文字,留作记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