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群居性动物,而围绕社会分工而展开的经济交往,使得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进行着主动或被动的交际活动。反之,遭到群体驱逐或者被边缘化的最终下场往往就是“死亡”。当然,我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死亡以及自我的死亡,因为被迫孤单度日的错觉,往往无异于自己已经死了,只有自己在镜中看到自己,其他人对自己永远都是视而不见的。

人类的一生很长,在我们众多的恐惧事件当中,被排除于人际洪流之外,不消说是最为严重的一桩。

而我们最为常见的人际批判语,大多数为:这个人不诚实,那个人不厚道,这个人阴险,那个人狡诈。

总而言之,所有对他人的批判,完全可以概括为:虚伪。

当然,任何对他人进行批判的形容词都有其程度,如果从最微小的程度来讲,我们所有人在他人眼中都有虚伪成分,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零”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己度人的思考方式

塔尔玛德说:“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众所周知,剧烈运动后的第一个生理反应就是口渴。如果你的同事和你说,他徒步走了十公里,那么,作为经常健身的你来说,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多准备饮用水,因为你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

但是,事实却是如此吗?

博文和洛温斯坦专门做的一项研究:88%的健身爱好者会做出这样的猜测,而真正的长途步行者却只有57%这样想。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同一个运动结束后的饮水量也自然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名从未徒步旅行的健身爱好者而言,确确实实也只能从健身运动的角度来考虑徒步旅行爱好者的饮水量。

这是人类一贯的思考模式:我们总是过分的高估或者低估对方能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虚伪如何从道德中孵化

这种事情很常见,比如你向你做生意的朋友购买一件商品,按照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说,不优惠是本分,优惠部分是用人情置换的。那么,到底优惠多少才算是“够朋友”呢。

购买的朋友认为“优惠40%”才算真朋友。而商家朋友认为优惠30%已经算“够朋友”了。

那么,我们不禁深思,如果双方在讨价还价的过程当中,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友情价”,那么,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双方都认为对方“不够朋友”“不讲义气”。

遗留给我们的问题是:你认为到底谁才是带有人格面具的“虚伪朋友”呢?

其实无非就是双方对“够朋友”的标准和观点持不同的标尺,都希望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来支持“够朋友”的立场问题,而且带有“满怀期待”的态度。如果不支持,“满怀期待”的兴奋就很容易演变成“反目成仇”的失落。甚至于,双方对“第三者朋友”诉说对方的“不好”。

即使是中国千余年的道德传承也并没有定格出“够朋友”的明确尺度,所以,这种事情即使是从道德角度进行批判,也很难衡量孰对孰错。而可悲的是,我们永远会将这种“定位差”归罪于其中一方的道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观沼泽

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类的“欲”更多,憧憬的完美程度更加极致,而婚姻不消说是最具幻想性的。

绝大多数情侣,从爱的火花开始,就开始憧憬它能够像烟花扩散星空一般璀璨至极,但是,遗憾的是,个人主义文化貌似比我们想象中蔓延的更快,导致半数左右的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婚姻破裂和朋友决裂是一样的道理。朋友是否合格的定义标准,大部分都是自我定义,以己度人的。那么,举一反三来说,自己的另一半是否合格的标准, 永远是自己为对方设定的预期和标准的不达标所致。关系结束之后,再以“虚伪”为形容词,为对方贴上道德污点的标签。

婚姻和友情尚且如此,点头之交的朋友可能更容易被卷入这片主观臆断的沼泽之中。所以,经常说别人坏话或者告密的人,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告密者是不是“虚伪”行为。如果他是一个虚伪的人,那么,他的话,是否可信。

2.被告密的人,其“虚伪”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从告密人自身思考模式的“以己度人”。

3.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姑且信一半,而剩下的一半,自己去验证,抱着不可“偏听偏信”的态度来对待的话。你验证的另一半也有可能是“以己度人”的,而没有验证的另一半,也有可能是“以己度人”而默认的。

4.被告密的人蒙受不白之冤,认为告密者不厚道,最后造成三方在彼此眼中都带有“虚伪”的面具。

是不是感觉 一团乱麻了,说实话,我也有些苦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没有过于硬性的标准存在。

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几乎全是主观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的主观思考会如此粗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所有人都有虚伪的一面

罗翔老师说过,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的观点。夜郎自大,是无知者和好辩者的天性。

其实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我们经历的事太少,看到的事情太少,遇到挫折的机会太少。

而用专业术语来解释的话,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经验一直在做归纳总结,而我们的归纳后的结论只是一个有限的样本,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总结的样本,可以是正面的样本,也可以是反面的教材。

而缺少与之相对立的观点也正是由于样本的短缺,也只能以自己的样本投射到他人身上,推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也说过: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就是在抒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也是样本短缺的问题,造成了每个人只能片面地分析事物,这也正是对他人和事物的偏见来源。

从相对性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他人总结的样本,同时,我们也是他人眼中虚伪名单中的一员。

总而言之,我们总是以自身思考模式衡量他人的真伪,殊不知,在他人眼中,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个被看不明白的“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