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摄于颐和园)

对于中国抗疫,西方媒体的指责就一直没有断过。

他们不惜为此编造了各种各样的叙事,包括以下各种说法:

——“中国抗疫不尊重人权”;

——“中国疫情数据不真实、不可靠”;

——“中国疫苗效果差,比不上西方的疫苗”;

——“中国疫情失控,会拖累全球经济”;

——“中国实施动态清零,有严重的经济代价,会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

——“中国实施动态清零,在其他国家都选择放开的情况下属于异类,会导致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孤立境地”;

相信大家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于上述论调都不陌生。只不过,随着中国抗疫成效不断显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经济较快在疫情中复苏,这些论调一一被戳破。

西方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唱衰中国抗疫?

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们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他们眼里就是异类,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任何关于中国的报道,都一定要符合他们提前预设的基本叙事框架——“中国不好、中国要完了”;

第二,他们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傲慢心态。对于中国这个非西方白人国家在抗疫过程中取得的各种成就,他们从内心深处难以接受、难以认可。好像承认中国做得比他们好,就会让他们难受甚至绝望一样。

虽然西方媒体的叙事一再被事实打脸,但他们对一些“糊涂虫”、“恨国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特别是对于“恨国党”来说,因为这个群体发自内心并不认同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看中国哪儿哪儿都不顺眼。西方媒体污蔑、攻击中国的任何材料,都会被他们拿来做二次传播,并强化他们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的各种偏见。这些人一辈子活在自己的偏狭认知中,一辈子也没有建立起对于自己国家、自己人民的自信。别看他们平时在微信群里、在社交平台上,骂骂咧咧、怼天怼地怼空气,他们本质上是一群可怜虫。

最近,国内自媒体圈又有人在传播一种叙事:“上海经历这次疫情冲击后,很多身在上海的外国人选择离开中国,很多上海人也选择移民。”

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上海抗疫?

如果你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你应该能接受这种说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奥密克戎具有极强的隐匿性、高传染性,上海之前一直有效的精准防控失效,最后不得不选择全域静态管理这一极端抗疫的措施。一开始,上海方面的准备也是不足的,社会上对于抗疫思想是不统一的,因此在抗疫效果、在保民生物资供应、在满足群众就医用药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还有少数人借着疫情搞腐败、发国难财,这让上海在这次抗疫中出现了不少乱象。由于上海地位特殊,广受关注,这些热点事件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舆情。

但我们实事求是地来看,所有热点舆情涉及的问题,如果属实,最终都得到了解决;如果不属实,上海也及时进行了澄清和辟谣。

有人因为上海疫情中出现的乱象,甚至对上海、对中国失去了信心。

我觉得,大可不必。

一个拥有超过2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遭遇奥密克戎,坚持实施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这是全世界没有任何其他地方曾经做过的事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相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上海层面,相关的总结和改进工作,都一直在进行中。

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形成制度性改进安排,问题就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最关键的是,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目前的体制,不仅可以发现问题,更可以解决问题,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根本原因。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执政者个人工作能力好坏的问题,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有效性高低的问题。

全世界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但在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当前的制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强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最好的。

美国最近又爆出一连串的枪击案。我看到,美国上至总统、下至老百姓,个个悲痛欲绝、义愤填膺,甚至几家美国电视台现场报道的记者和摄影棚内的主持人都快哽噎了,但结果又能如何呢?枪支泛滥成灾,在美国是一个社会顽疾,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死于非命,但美国国会从来没有推出过任何一项真正有效的禁枪法令,没有任何一个美国总统签署过一项真正有效的禁枪行政命令。美国的制度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制度的无能,它是所有无能中最可怕、最令人绝望、影响最坏的一种。

至于说,上海爆发疫情后,有外国人要离开、有上海人要移民,我觉得这很正常。即便是没有疫情,每年也会有一定数量的外国人离开上海、一定数量的上海人移民海外。我的看法是,今天的中国,“来去自由”。这都是个人选择问题,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后果。

但如果把有外国人要离开上海、有上海人要移民海外,当成是上海抗疫的失败、中国抗疫的失败,甚至是当成中国没有前途、没有明天的证据,这个实在是有点扯了。

我们祝福那些选择离开中国的外国人,我们也祝福那些选择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但我们对中国的抗疫有信心,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

关于动态清零政策,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这是当前中国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也是最能保护中国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抗疫策略。

以上海为例,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超过80万,按照香港的数据,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接种两针或者三针疫苗后,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超过3%,没有接种疫苗,死亡率更是超过16%。用小学数学知识也可以算出来,如果上海选择躺平,光是这部分老人就至少要死亡2.4万人到12.8万人。如果算上其他年龄阶段的死亡人数,数字只会更加惊人。

上海民众“闷”了快两个月了,上海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但相对于挽救至少2.4万到12.8万条人命来说,这个代价值不值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有人说,抗疫导致身患其他疾病的人没有得到救治,死亡人数也很多。但真实情况是,在美国因为抗疫失败人均预期寿命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仍在稳步上升;《柳叶刀》杂志3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冠大流行期间,美国超额死亡率为179.3/10万,中国超额死亡率为0.6/10万;选择躺平的美国,经济形势还不如中国。所有这一切,早就有力地戳穿了所谓抗疫次生灾害比抗疫本身更严重的谬论。

说中国实施动态清零,会导致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孤立境地,更是无稽之谈。

即便是美国CNBC电视台也援引国际分析人士的话说,抗疫并没有造成外资大量撤出中国,即便有少量供应链转移出去,但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很小。

中国今年前四个月吸引的直接外资按美元计算达到7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外资增长更是超过50%。

说好的中美脱钩呢?说好的中国抗疫导致外资大量逃离中国呢?

我们每个人身处一个真实的社会,可能会看到、听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都是感性材料,只能作为参考,真正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要看懂趋势,还是要看统计数据。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的统计数据能信吗?”

那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你爱信什么信什么吧。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地位,是由各种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包括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庞大的国内市场、有高度竞争力的出口行业、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各种各样的产业集群等。

这种优势归结到一点,就形成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综合比较竞争优势”。

这种优势决定了全球的生产商、制造商、采购商、出口商等,选择将供应链、产业链放在中国,是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是综合成本最低、综合效率最高、最能创造价值的做法。

全球化时代,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能否拥有一个庞大、完整和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经济竞争力。它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等密不可分。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不断增强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综合比较竞争优势,但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中国不行了、中国要完了”。章家敦鼓噪“中国崩溃论”都二十多年了,他都被打脸多少次了?

中国实施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能最大程度在防疫和保经济之间取得平衡。在经历上海抗疫的经验和教训后,全国面对奥密克戎,会进一步把常态化防控、精准防控、科学防控落到实处。中国经济今年实现增长5.5%的目标没有太大问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会因为中国更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反而更加稳固,中国的未来也因此会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