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四世纪时,有位名为爱斯基尼斯的著名雅典演说家,曾公开在法庭上陈述说:“迷恋上一位貌美如花、风姿翩翩而又举止得体的少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任何一位感情丰富而又明智的男性必然会产生的爱情,是不可违抗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的心灵分为三部分,一为欲望,二为激情,三为理智。

欲望是身体最为直接的感受;激情在某些时候能够超越欲望,与欲望相抗争而走向理智一边;理智则作用于头脑中需要精细思考的推理。

想要幸福,就要抛开欲望,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城邦理想相联,拥有正义与理智,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在柏拉图的观念中,无论生前还是去世之后,人们都生活在最为真实的观念世界里,只有在那里,每个人才是完整的合体,而活在现实之中的人都被一分为二。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希望某天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同时,柏拉图也认为,每当人的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真理的时刻,就是最美好的时刻。当灵魂因肉体的罪恶而遭到感染时,人们对于真理的愿望就无法得以实现。

没有了肉体上对欲望的强烈需要时,人类的心境就会是平和的,肉欲是属于人兽性的一种本性表现之一,是每种生物都会拥有的天性。

而人之所以为人,高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的本性中有超越兽性的存在,精神的美好,灵魂上的美好,才是最为正义,最为道德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利用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洞穴故事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这个故事就是:曾经有一群囚犯,他们手脚都被锁链捆在墙壁上,连转身都是奢望,只能背对着洞口,终日面对洞穴内的黑暗而生活。

但他们的前面有一堵白墙,身后是燃烧着的火把,在白墙上,囚犯们能够看到自己和身后火堆间事物的影子。

由于他们再无法看到任何其它的东西,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影子就是真实的。

直到有一天,偶然之下,一个囚犯挣脱了枷锁,慢慢摸索着走出洞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历学习,他十分惊叹于外界的美好和奇妙,也明白自己在洞中白墙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影子。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犯人希望自己的同伴们也能和他有同样幸福的感受,于是毅然返回洞中,向其他人讲述了他的经历和感受。

但早已习惯洞中生活的人们,无法接受他的一面之词,并认为他比以前更加愚蠢,除了墙上的影子,他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其它事物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柏拉图希望通过讲述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就像洞中囚犯所看到的样子,只是光芒外在的一种表现,其实质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明的。

二、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在最开始的时候,家境良好的柏拉图打算继承家业,从事于国家的政治活动。但在战乱中,雅典民主败给了斯巴达的恐怖统治,在雅典地区以柏拉图两个舅舅为首的傀儡政府“十三僭主”上台执政,之后又被新的代议制政府所取代。

期间,于公元前三百九十九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以“无神论”为由,经公审后判为死刑。

由此而对国家政体失望的他,决定外出游历,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到埃及、昔兰尼各处,希望能收获更多的知识以及寻求真理。

《理想国》一书主要是关柏拉图心中对于理想型国家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之道。其中所涉及的学科、思想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学、教育学,同时也包含伦理学、文艺和哲学等多样门类,是整个希腊时期的文化代表之作,也是柏拉图从孩童到晚年整个一生的思想精华所在。

整部作品共分为了十卷,以理论为基础,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进行对话的方式,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拥有真、善、美三者相结合而成的完美又优越的理想之国,它将成为人类最为幸福的所在。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如是说道。

在他所描绘的乌托邦中,主要由普通公民、士兵和卫国者三者人所构建,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格。

卫国者依靠着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所赋予的力量来统治整个国家;士兵们用自己忠诚和勇气来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并保证国家的安全;劳动者或者说普通公民则发挥自己的所长,自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劳动,创造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三者各谋其职,各有其位,从而确保国家有秩序地平稳运行。

其中卫国者在数量安排上显然要比其他两者少得多,并且只享有政治权力。而普通公民或是士兵中有优秀人才的出现,他们可以得以提拔,卫国者中无法满足标准的则相应降级。

书中主要从教育、经济、宗教方面对卫国者的能力,以及如何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服务两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见解和具体建议。

教育的要求是,要以培养人的勇敢和礼仪这样的优良品质为主。接受教育的青年们所接触到的音乐和书籍,都必须经过严格挑选,至于幼年孩童所能听到的故事,只能是官方规定范围之内的,女性与男性在地位和权利方面是平等的,她们也同样应当接受教育,并且有机会成为伟大的卫国者或者士兵。

经济上,即使是社会上层的卫国者也没有私人财产,因为整个国家都处于共产主义之中,他们只能拥有生存所必备的小房屋和简单食物。朋友之间,包括妻子、孩子都是共有共享,一切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中心。

宗教上,政府所刻意制造出来的神话都是为了蒙骗公民,极大地否认了神学,崇尚和宣扬无神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那么,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幸福,又如何实现理想和幸福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助乌托邦创造者的思想,给出了答案。

所谓理想,就是理论上的,和现实状况没有太多关联的愿望。它与人类日常吃、喝、住、行这些方面的欲望是不相同的,更与个人财产、样貌、身体等状况没有牵扯。

因为在理想的国度中,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有房住,每个人都是善良并能够用善意来对待他人的。

国家、政治、法律,都必须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且能够与人类的灵魂相连才有存在的意义。

人类灵魂中最为渴求的就是善,神的本质就是至善,而幸福就是最高层次的善,是一种出自理性的,具有对欲望、感情所克制的情感。

当恶的力量出现并压制善的部分的时候,人们就会成为自己的奴隶,所获得的快乐不再真实,而是一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快乐。

“我们都要坚定地走向上之路,紧紧追随着正义和美德,相信灵魂是永恒的且能经受住一切善与恶的考验。我们相互之间以及我们和神之间都要相亲相爱。这两种爱都在这儿,我们就像竞赛的胜利者环场一周收集奖品那样得到它们。无论在今世还是在我们所说的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都会美满幸福。”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讲述的,关于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在遵循内心向往的选择基础上,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上,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要求,在纵情所欲与抑制贪欲之间找到平衡之处,并加以修炼。

一个人的肉身到了某一时刻终将会腐朽消失,而一个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的本性并非肉身与灵魂的简单相加,而是借助于肉体,统治着肉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的灵魂。

在优雅的言辞、进步的教育熏陶下,人们就会拥有理智而变得理性,从而喜爱美好和善良之物,自觉抵制和反感丑陋与邪恶的事物。

柏拉图还特意利用“暴君”这一角色,通过对其无上的权力和内心深处的恐惧、空虚、嫉妒和困惑,来说明人们的心灵会在充斥着欲望的社会里遭受奴役,会因此陷入痛苦与煎熬而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四、总结

幸福是一种灵魂的和谐状态,是灵魂的美好与健全,它不同于单纯的肉体所感受到的,通过食物获得所满足的温饱或财富、地位的享有所得到的声誉,而是一种纯粹的、至善的,只能属于灵魂的快乐。

柏拉图在对话录《会饮篇》中所提到的最为崇高的爱情,正是爱的双方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与此同时,幸福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幸福,它远远超过了个人利益和理想的实现。

在他的《理想国》中,幸福就是卫国者们能用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为全体人民谋求公正和平等,是士兵们贡献自己的忠诚和勇敢守卫家园,是公民们专注生产生活,为其它人群提供生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