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雄

同学送了我一本蔡旭著的《有故乡的人》。写的自然也是我的故乡,故土上我也认知的山和水,人和物,街巷与寺庙,美食与童年。还有我未曾了解的一些历史与传说,以及我永远无法用文字临摹的热爱与乡愁。

这本书里收录了蔡先生140多首短章,每一章都短小而精悍,在平淡的叙述与水到渠成般的抒情里,找不到牵强或多余的词语。

于是,读这本书,跟随蔡先生的足迹,不宜走马观花,应是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故乡,是蔡先生的摇篮,摇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此后五六十年间,他一直在背井离乡的修行中。无论走到哪儿,他心灵的行囊里始终装着一个故乡;无论漂泊的岁月多么漫长,无论生命之树如何繁茂,他的根始终深深扎在故土。

140首诗,140支赞歌。无须华丽的歌词,无须高亢的旋律,只用最真的情讲最真的事,便直抵人心。因为,那是蔡先生频频回望的故土:

浮山岭、鹅凰嶂、沉香山,沙琅江、共青河、罗坑水库。这里山清水秀,俊逸柔美。

冼夫人、古荔园、油地码头,马蹄声和汽笛声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

炒米饼、蚝炸、芥菜包,诱人的美味在字里行间飘荡。

140首诗,140幅画。有的色彩明丽,有的色调古朴。我在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中,逐渐读懂了一个人:

捡起一片布纹瓦,那个怀古的人。

重遇木薯粑的惊喜,如同与失散几十年的小伙伴重逢,那个念旧的人。

在冼夫人研讨会上发言,那个个性鲜明的人。

在水东湾跨海大桥工地上,那个欢欣鼓舞的人。

半截赑屃从未开口说话,却赋予它英雄的坚定与果敢的那个人。

芥菜包里的人间滋味,童年的味道还在,故乡的味道还在,唯独缺了一味——母亲的味道,那个思亲的人。

那个为了故乡的中秋月,归心似箭的人;那个欣然入睡,与海一起呼吸的人:“我把自己,还给了故乡。”此时,漂泊多年的乡愁仿佛都有了归宿,和呼吸一样均匀、静谧。

几度花开,几度潮来。他乡山也美,他乡水也好,他乡人也亲,他乡月也明。中学毕业后,蔡先生辗转于上海、湖南、广西、海南、珠海等地学习和工作,可是啊,那都不是故乡。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故乡是水之源,故乡是树之根,故乡是人之魂”,而他,是有故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