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十九世纪,他的情感方式和人生观点在除英国外的欧洲大陆上广为传播与发扬,并在经历发展与变形后,成为一些重大事件的引发因素之一。

拜伦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贵族叛逆者因为不缺吃穿用度,所以他们的不满有着其他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原因当属他们个人的成功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哲学所要求的变革。对权力的热爱,可能是他们不满的潜在根源,他们有意识的思想中总存在着对政府的批评。批评过于深入时,就会导致或如泰坦般的一意孤行,或如撒旦般的罪恶后果。这两种形式拜伦都具备,且通过追随他的人影响到广大的社会阶层。自拿破仑倒台直到1933年希特勒的意外上台,贵族式的叛逆哲学都始终参与及贯穿其中,并唤起了这一阶段知识分子及艺术家的相应的思想和情感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伦的叛逆源自其奇怪的个人背景。他的母亲既残忍又庸俗,父母间争吵不断;他的跛脚让他深感自卑;短暂的穷苦童年之后却是十岁后意外地继承叔祖父的勋爵之位及财富。拜伦家族传统的好勇斗狠也深刻地影响了他。

拜伦赞美的自由是那种德意志邦主或者切罗基酋长式的自由,而不是普通人所想象的那种低等的自由。中世纪的浪漫小说和历史是他的礼仪课本,他所特有的气质是势利与反叛的奇怪混合。如果他不能成为十足的绅士,那么他也要成为勇敢的战士,或者“在上帝和众人的诅咒中迈步走向壮丽的死亡”。

他的害羞和孤独感让他渴望从爱情中获得安慰,再加上俄狄浦斯情结使得只有奥古斯塔能不让他失望。宗教信仰与他生活方式的尖锐矛盾让他认为是上帝注定了他的邪恶命运。他希望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罪人,并敢于去做那些他想要去鄙视的时髦浪荡子们所不敢做的离经叛道的事。奥古斯塔通过自己的淳朴和乐于助人的本性,成为拜伦获取最美妙的自我满足与悔恨的源泉。

知识就是不幸:那些知道得最多的人

一定会对着一条致命的真理深深地叹息--

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

拜伦用他不朽的诗句表达了追求真理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性发展所导致的多愁善感及因为认识真理导致可能引发流血牺牲的危险。

一般来说,拜伦的伦理理论始终是严格遵循传统的,这与他的实际做法相差很大。

拜伦式的英雄形象影响深远。拜伦通常认为的英雄是与自己作战的泰坦。他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英雄(一个海盗)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手下的:

更以不怒自威的手段控制他们的灵魂,

让那颗庸俗的心眩晕、拜服并打冷战。

拿破仑是拜伦欣赏的又一个英雄人物。当听说滑铁卢战役的消息时,他说:“我真是难过得要死。”他甚至认为拿破仑应该自杀,而不是退位,因为那样显得更为体面。

大多数法兰西诗人都觉得拜伦式的忧伤是他们的诗歌的最佳题材。

拜伦并不温和,他如同暴风雨般猛烈,他评论卢梭的诗句也完全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

他将魔法

抛到激情之上,并且从哀愁中

拧出了势不可挡的雄辩……

但是他也知道

如何让疯狂变得美丽,以及如何

为错误的行为和思想涂上虔诚的色调。

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卢梭是伤感的,拜伦是凶暴的;卢梭的胆怯显而易见,拜伦则巧妙地隐藏了他的胆怯;卢梭赞扬淳朴的德行,拜伦赞扬粗犷的罪恶。他们的不同指明了由本能引发的反抗社会的运动中的两个阶段之间的不同。

拜伦的浪漫主义只有一半是真诚的。和其他许多著名人物一样,一个神话的拜伦比一个真实的拜伦要重要得多,特别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那种反抗的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