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陶瓷器除了器型多种多样外,它的口型也是分了很多种。

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进口岸再向内敛。

直口:形状为垂直的桶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口沿:陶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敞口:也称为“侈口”,陶瓷容器口部的一种形式。形状为进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历代碗、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口:陶瓷容器口部的一种形式。形状为口沿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这种口式多用于瓶、觎等器物,碗、杯也偶有撇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喇叭口:从细颈逐渐展开,形似管乐器喇叭,比敞口深度大。这种口式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壶、陶尊上即有出现,历代瓶、罐类器物均有此种口式。

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盘口:陶瓷壶、瓶等器口部的一种形式。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较细的直颈。汉代陶壶的口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锻造,唐代变化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洗口:瓶、罐等容器口部形式之一。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宋代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口:一种是指陶瓷碗、盘等器口部形式之一,把圆形或椭圆形的器口用连壶线分为若干等分,形似花瓣。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葵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盆、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另一种是指唐以后出现的一种瓶口形式,即把圆形敞口捏成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瓶口似盛开的花朵。这种瓶式宋代比较流行,磁州窑、扒村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处均有烧造。明、清瓷瓶仍有花口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葵口:陶瓷碗、盆花口的一种,把圆形器口做成等分的连弧花瓣形,似秋葵花的形状。葵口有五瓣、六瓣之分。唐代始见,宋代广为流行,明、清仍大量生产,造型更加精美规整。

葵花口:陶瓷盘、碗花口的一种,口边每组花瓣为中央尖两侧圆弧的对称形,使整个器物口沿的线条富于变化。葵花口你多见于盘、碗、盏托等器。出现于唐代,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如明洪武青花或釉里红盏托、明宣德菱口花盆等。

海棠式口:陶瓷盘、碗等器花口的一种。一般器口均为椭圆形,作四瓣花口,形似海棠花。唐代越窑青釉碗即有海棠式口;辽代则十分盛行三彩海棠式长盘。

复口:即内外两重口,外层口似浅盘,内层为略高的直口,两口之间为环形浅凹槽。西晋青瓷罐即有这种口式。后代民间的泡菜坛也是这样的结构,碗形盖覆于两口之间的凹槽中,槽内注水,可起密封的作用。

子母口:带盖瓷器口部的一种结构。一般为盖内凸圈小于器物口沿,可插入器口,用以固定盖子。也有的器口小盖圈大,盖圈套住器口。

子口:子母口结构的器物直径小的一个口。常见的是盖内凸圈小于器物口沿,可插入器口,盖内凸圈即为子口。

折沿:造型为直口,向外翻折出一周窄沿,一般都有一道较硬的转折线。折沿多出现在盆、盘、瓶、罐等器具。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盆即有折沿,元代龙泉窑青釉折沿盘也是典型器物。

板沿:在直壁器物上做出水平较宽的水平折沿,有的并不布满器口一周,而只位于口部一侧,如金代耀州窑青釉板沿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