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邬健敏师姐的第 99 期分享

作者 | 邬

开白,请后台留言“转载”

都说人性不可考验,尤其在极其罕见、重大危机的情境下。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 性格 ,就像温水煮青蛙;而情境,可以迅速改变一个人的 行为 。

一个温文尔雅的 绅士 ,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会瞬间变成嗜血的狂魔。

这并非天方夜谭。

历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实验早就证明了这个真相——

人性,不可考验。

1963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参加一项名为“惩罚能否提高记忆力”的实验。事先谁都没想到,这场实验会成为心理学史上最让人胆颤心寒的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之后的很长时间,人类都对自己本性里存留的凶残野蛮,深深恐惧不已。我们忽然发现,最不可预测和认知的深渊,其实是我们自己。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这个实验公布的规则主要是:

  •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肉体惩罚,是否能强行提升人的记忆能力;

  • 志愿者们通过抽签决定谁扮演“老师”,谁扮演“学生”;

  • “学生”角色必须按要求不停记忆复杂的单词,“老师”则负责监督;

  • 一旦“学生”出错,“老师”就必须按下电击按钮来惩罚“学生”;

  • 电压会随着错误次数增多而变大,从最低的15V,到最高的450V(可能致命)。

根据主办方的安排,志愿者中其实有一部分是专业演员,他们一定会抽到“学生”的角色;而真正的志愿者则一定会抽到“老师”。同时,所谓的电击也并不真实存在,但扮演了“学生”的演员们运用其演技,会假装自己受到了电击,而做出各种程度的反应。

注意,关键来了——真正的受试者,也就是抽到“老师”的这些志愿者,并不知道“学生”们是演员和虚假电击的存在。

实验开始后,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受到了电击的“学生”(演员)会依据电压的高低不同,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

从最低程度的发出“啊”的呻吟——叫喊着要出去,说心脏很难受——说他不能忍受电击带来的疼痛感——威胁说将不再做出回答,并要求停止实验——疼痛得发出尖叫——尖叫变得极其痛苦,并且时间延长——状似昏迷,不再有任何反应。

这时,实验的监督者会以“不作反应即视为错误”为由,要求志愿者“老师”继续以更高的电压(450V)对“学生”予以惩罚。

注意,这个电压是可以致命的。实验者也在一开始,就对参与者说明了这些电压的危害性。

如果是你,你会照做吗?

当时,几乎所有的社会调查都显示:这种情况下的“服从率”应该极低,最低千分之一,最高仅百分之一。人们甚至认为,会坚持服从命令到底的一定是个“虐待狂”!

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普遍认知是,只有变态狂才会接受致命的电击指令。

正常人是不会做出这个选择的。

然而,真实的实验结果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脸——服从命令的比例居然高达63%!接近2/3的受试者,都按下了那个能置人于死地的按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结束后,米尔格拉姆教授从中总结出了心理学上著名的“服从效应”——当一个普通人面对权威,他的内心会自然产生压力。它来源于对于自身安全的恐惧以及对于自身认知的疑虑。这种压力会让人暂时地丧失理智和同情心,做出些不合常理的举动,即便这个权威在表面上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威胁。

当时的受试者后来接受采访时也坦陈——“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

这个实验成为了人性深渊的测试源头,后来的科学家分别在不同的场景验证过很多次。事实证明,在缺乏权威的场景下(比如在一个破旧的厂房内,由一个普通人发号施令),服从率会下降到20%;而如果在高度权威的场景下(比如在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且试验对象为中学生),服从率会高达80%!

其实,从中国近期历史上看,十年浩劫那场运动,可不就是活脱脱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吗?无论我们是从亲身经历,从文籍中记载获悉,还是听上一辈人的讲述,那个年代,如此荒诞失重,政治口号越至高无上,越不容置疑,越无脑执行,就会出来更多的“人性泯灭者”。

权威导致这一切的发生,绝对的权威导致绝对的人性泯灭。

而绝大部分这些泯灭人性的普通人,在正常情景下,谁都不是泯灭者,很多人反而都是斯斯文文的“知识分子”和根正苗红的“清白人”。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与自己本性的对抗,才是人生最大的难题。

“服从效应”一旦启动,当你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保持冷静和理性将是多么难能可贵。只有能自发产生这种知觉的人,才可能在理智将被蒙蔽的一瞬间,重新恢复清醒。

而这类清醒者,只会是社会群体的极少数,不超过20%。

这就是米尔格拉姆实验带给我们的颠覆性认知,人性不值得考验,也经不起考验。

还有更鲜血淋漓的。

1971年夏天, 斯坦福大学 的心理学教授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向学校公开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实验内容是什么呢?警察和囚徒。

这是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场实验竟然成为人性深渊测试的又一高点。

按实验规则,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组,12人充当警察角色,另外12人充当囚犯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属于正式成员,另有3人作为后备。

这个实验,非常地道地模拟了真实监狱环境。

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和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流程,一模一样。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而充当警察看守的志愿者,事先并没有进行做狱警的培训,只是被告知无需顾忌,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看守们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来验证自己的权威地位。

我说什么,你都要照做,不然就会受惩罚。

看守惩罚囚犯的措施之一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而为了增加惩罚力度,看守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于是,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受不了,开始抗议。他们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白天换班的看守非常气愤,认为是前面当值的看守对囚犯过于仁慈。

于是,这组看守用上了高压手段,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单独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

但看守很快意识到难度出现了,他们3个人无法妥善管理在押的9名囚犯。

看守们商量后,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参与度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给他们比其他囚犯更好的待遇,可以穿正常衣服,可以刷牙,吃更好吃的饭菜。

半天后,把这3个囚犯放回之前的隔间,再把带头捣乱的3个囚犯也押入这间优待隔间里。

于是,后面的囚徒都认为,是前面3个人告密了,才会得到好处,不信任开始在囚犯中蔓延。

期间,有一位囚犯因压力过大,精神濒临崩溃,负责实验的菲利普教授不得不释放了他。结果,看守无意中听到囚犯们对此有越狱的传言:之前被释放的囚犯,会带领一群人来解救他们。

于是,看守和教授将计就计,共同制定了惩治计划。

把犯人们脑袋套住,转移到其他地方;然后留一个人守在腾空的监狱,等待解救者前来,并告知他们实验已经结束,然后再把囚犯转移回来。

瞒天过海。

此后,看守们对待囚犯更加严酷,经常不让他们休息,做各种卑贱的工作,想出各种方法来惩罚他们。

有个编号为819的囚犯生了重病,见到教授的时候痛哭流涕,说已经不能再坚持。实验者无奈,打算放他走,并让他先在旁边房间休息,去帮他取个人物品。这时,看守把所有囚犯叫到走廊排队开始喊口号:“819是个坏囚犯,因为他弄乱了我的牢房。”

教授回来时,看到819正在低头哭泣。他拒绝离开监狱,说因为他要向别人证明他不是一个坏囚犯。

教授告诉他,你不是819,你的名字是xxx。志愿者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离开了模拟监狱。

教授组织囚犯们召开了一次听证会。

教授告诉他们,如果有个机会可以要求保释,但之前的报酬都拿不到,是否会选择保释?

几乎所有的囚犯都同意保释。

教授说要考虑一下这个提案,并让大家还回到牢房去。

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抗议。其实,只要这时有人提出中断实验,会获得和保释相同的结果。

但是,所有的人已经把实验当成了现实,忘记了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天,志愿者家长请来了律师。因为曾有位牧师来监狱与囚犯聊天,模拟真实监狱中的牧师工作,囚犯们请求牧师找律师来解救他们。

但是,律师来到现场以后,表示无能为力,因为这仅仅只是个实验。

家长们的解救行动失败了。

但最终,实验还是在第六天就被终止了,并没有达成如期的十四天。

原因有两个。

一个实验组织者从录像中发现,看守在夜间往往会对囚犯更加残暴,使用各种龌龊的手段折磨囚犯,因为他们以为半夜的时候,没有人会关注他们的行为。

另一个原因是,一个前来参观的斯坦福女博士,在看到犯人被戴着脚镣连在一起,脑袋上套着袋子看不到东西,还被看守吆喝着在厕所里跑来跑去。她感到相当震惊,强烈抗议实验不能这么虐待志愿者。

而在这名抗议的博士之前,已经有50人参观过实验监狱,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过异议。

菲利普教授这时也清醒过来,随后宣布终止了实验。

这就是令人震惊的斯坦福实验。

试验中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无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甚至于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在实验中,囚犯和看守们很快适应了各自的角色,并且一步步超过了预设的界限,快速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境地。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观察组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

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极大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用菲利普教授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无论米尔格拉姆实验还是斯坦福实验,都引起了巨大争议。似乎这些实验的结果是证明,人性无法值得信任。

一切在于情境的不同。

这就提醒我们,也许社会的稳定,不是依靠单向的法律或者道德去要求民众,达到什么高度,实现人性的光辉。

而应该是,首先保证社会情境的安全、稳定、和谐,不要发生巨大的动荡和混乱。因为,一旦异常度太过了,“脱轨”是一个肯定的结果。

所以,这段时间我们读到的很多不可思议的新闻和八卦传闻,哪里真的是“不可思议”呢?一切都在人性的黑暗,被特殊情境激发了而已。

只有社会恢复常态,才能从这种人性深渊,尽快爬出来吧。

对我们个人而言,正视人性本质,不过高预期别人,不自诩道德高尚,可能才算是人间清醒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