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北京是不可忽视的重镇。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智造大街。图/IC photo

文 | 查志远

如何认识一座城市?

其实,观察一座城市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解读城市身上所具有的各种标签。

北京,被外人所熟知莫过于“首都”。

然而,北京在世界级城市中立足的关键,也在于雄厚的经济实力。

去年,北京经济实现强劲增长,GDP突破4万亿元,跻身世界级城市阵营。

取得这一成绩,离不开北京主要产业的大放异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齐发力。

据工信部的消息,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在本月开启认定工作,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的“小巨人”企业,无疑也是重新认识北京的一个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交所重点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但不限于“专精特新”。图/新京报资料图

1

专精特新的重地

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的重金支持奖补,政策密集部署及资本市场重磅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凸显。

2021年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当时就有观点认为,这是为北京经济发展布下的又一颗重要“棋子”,尤其对于北京的金融业,无疑是重大利好。

其实,于北京而言,北交所的重要性远不限于金融领域。

此前,证监会负责人就“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答记者问时表示,将统筹协调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布局,推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

这意味着,北交所将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本支持新平台。

北交所的定位是大力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金融要助力科技创新,而北京自身拥有数量众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抹亮色。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北京更是不可忽视的重镇。

自2019年,国家工信部已先后发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总计入围4922家。最终,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4762家。

其中,北京共有257家入选,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

同时,近些年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内容也频繁出现在北京市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中。

去年年底,北京市专门印发了《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的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为此,北京也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表。具体来看,北京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0家。

在支持政策上,北京也是拿出了真金白银。除了对项目设备购置、房租、研发投入等分档予以支持外,也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第一年最高200万元,第二至三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除了市级层面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据新京智库了解,北京各区也在奖补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支持措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担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应用工程的全面开展。图/新京报资料图

2

这些区域为何最多

在北京市2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上,有两个区域值得关注,一个是海淀区,一个是经开区。

目前,位于海淀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117家,占北京全部257家的45.5%,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同时,在专利方面,海淀“小巨人”有效发明专利更是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

相关机构发布的《202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能力和科创力报告》显示,发明专利量排名前三的区分别是,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上海浦东新区。

海淀区的这个排名,也与该区上市公司数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分不开。

据了解,截至2021年末,海淀区存量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48家,上市公司总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

不难发现,这块占地431平方千米的区域,已然成为我国“专精特新”的价值高地。

除了海淀区,北京经开区也是另一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集中孵化区。

据悉,目前经开区拥有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一数量在230个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成为各地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时,如何让这类企业多起来?北京经开区探索出了一条培育发展的独特路径。

那就是,把初创企业当作一粒“金种子”,待初具规模时培育成为“瞪羚”,等到有优势时,则往专精特新“小巨人”方向发展,直至成为某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甚至独角兽企业。

根据经开区的计划,到2025年底,经开区将实现创新梯队企业总数较2020年底翻一番,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创新雁阵体系。

▲ 北京 “2020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亦庄会场系列活动, 一台伤残人士行走辅助机器人。 图/新京报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3

“小巨人”的背后

透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可以观察到北京产业结构调整背后转型升级的逻辑。

近些年来,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牵引下,北京相关产业陆续疏解。

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北京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退出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与加工、家具和木制品加工等行业。

这无疑为优化首都功能、减量发展、留白增绿、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了更多宝贵空间。

而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进、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也就成了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承担着北京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使命。

对于什么是“高精尖”产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产业上要做“白菜心”,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占用来提高城市产业的运行效率。

为此,2021年8月,北京专门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在高精尖产业的空间布局上也按照“一区两带多组团”在规划。

“一区”就是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区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

“两带多组团”则是打造南北两个产业聚集带。即北部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地区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

此外,支持通州区、石景山区以及生态涵养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团。

仔细观察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郊区将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高地。

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0.4%。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经济科学出版社发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显示,2020年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90.10,在十大高精尖产业排名第一。

按照北京市的相关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精尖产业占GDP比重30%以上,培育、形成4至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力求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

竞争激荡、格局重塑。

北京作为我国仅有的两座GDP4万亿城市之一,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随着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撰稿|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李潇潇

校对|陈荻雁

实习生|金思含

邮箱 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微信 jimi906

新京智库

新京智库是依托于新京报平台成立的新型媒体智库,我们着眼于自身立足北京的区位优势,服务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国家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城市案例研究和品牌传播等方面,生产具有高度专业化、全球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与研究成果,为政府、企业和行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